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法的设立,一方面可看出禅修者的心会在两边浮动,也可以说是为禅修者设立一个在修行上,有较稳基础的方法。
许多修行者仍是想赶快解脱,也即是修出世间禅法,但在世间禅法上,其实是基础不稳的;在心理上,又不愿回到基础,这是我慢与自卑交织的心理。
若有禅法,可通世间及出世间,在应用时,可向上提升至出世间,若无力向上,也可以安住于世间。如此则两边上下皆不妨,心也会踏实些,且此禅法的世间,或出世间,是以发心为主。禅法的技巧,是一样的。所以修学的心理,也就可以减少负面的卑慢心。
其实若发心正确,不论修何种禅法,都不是问题。佛教的禅法,修行的依据是佛法,故方向即通往出世间,终极目的是解脱。但对许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不容易的,或说在思想上尚未建立的,因此无法相应于这种禅法,而有不同的需求的追逐。
若依佛法而修,方向与目的明确,只是应用技巧时,如何使自己一直保持在正道上。因此发心而行于正道,是重要的。这就得在心态上调整,也得在自己的自觉上,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程度与条件。
但若禅法的内容,含摄的范围广一些,用功时就更容易安住。禅修者修世间禅法,易贪恋世间禅的喜乐,修出世间禅又因基础或条件不足,提不上去,容易退心。若有方法含摄两边,即可有世间禅的喜乐,又可向上提升而趋出世间的解脱,也许就更让人踏实了。
其实这禅法也不是智者大师发明的,还是从经论中提出来的,不过将之置于一适当的位置,让有心用功者,因此而安心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