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韩国人不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衹在这“植木日”(singmogil)前后种树。不过,随著半岛气候变化,现在认为植树日应提前至3月的呼声越来越高,将来“植木”说不定就和清明完全没有关系了。
今年清明节,我一如往常,到首尔佛光山寺去参加法会。与往年一样,法会报名参加者众,而实际出席者寥寥可数。仪式结束后,随法师将那些禄位、牌位和文疏拿到大殿旁的院子里去化掉。在声声佛号中,那些红色、黄色的纸张被烧成灰烬,那一股烧纸的焦味,出乎意料地勾起了往日的回忆。
自从离开槟城后,我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去扫过墓了。小时候我是很喜欢过清明节的。一大早起床,到位于槟城暹律的外婆家集合,带上各种祭品、香烛、纸钱和除草的工具后,再出发到福建公冢去扫墓。由于外曾祖父母、舅公、外公等先人都安葬在不同的地方,所以那时候我们都得“赶场”。一家人分工合作,为先人的坟墓清除杂草、压上墓纸,再以精心准备的美食来祭拜祖先和土地神。当然,最后还得烧掉大量的纸钱。
因多年没回去扫墓,烧纸对我来说已经有点陌生了。衹有回家过春节时,在家中祭祖和拜天公时会烧一些,而那也是顺著家中老人的心意不得不为之事,数量已经尽量减少了。在网上看到马来西亚国内有一些民俗爱好者对佛教界反对烧纸一事颇有微词,认为这是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不尊重别人的信仰。其实,文化本就因时因地而异,没有“必须如此”的道理。看到台湾媒体报道,台南市一年烧掉的纸钱就将近1.7万公吨,堆起来相当于三千多栋101大楼的高度。在这个重视环保的年代,呼吁大家减少烧纸,甚至是完全不烧,这有甚么不好呢?
慎终追远,心态应该比形式重要。韩人没有在扫墓或各种祭祀时大烧金银纸的习俗,人家的孝心也不见得比不上炎黄子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