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人们的想法几乎只有一种,就是凡爱上阅读都是好的,在这件事中似乎没有其他的东西需要深思的了,似乎没有特殊的情况需要处理的了。这样的想法让你看见部分真相,也阻碍你看见其他部分更重要的真相,用在教育上必然导致停滞,错失先机。
因材施教。不爱看书的孩子我们想方设法让他们爱上阅读。但有的孩子一旦爱上书,买书、看书很凶,简直到了痴迷的境地,吃饭时看书、刷牙时看书、烈日下候车看书、陪同父母探望亲朋戚友也看书、父母亲呼叫时就只口应身不动地继续看书。这样痴迷地看书的孩子,我们要想方法让他们有不看书的时候,能安心过一段不碰书的时间。
如此痴迷地看书不好,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忘了礼仪、伤了眼睛或不顾生活责任,而在于它可能无益于思考。没有思考活动的阅读,价值锐减。不思考地阅读,背后推动力可以简单地属于一种欲望的发泄,就如有些人买书只不过是要发泄购买欲而已,算不上爱书。
回想自己的以下经验能帮助大家掌握本文的主题:在捧著书的时候,你非常享受,内心感觉良好,觉得作者说的每一句话都对,甚至让你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别人都错失了的真理似的,但却在散步时、喝咖啡时、聊天时、无聊时、开车时才发现书里说的一些东西是值得商榷甚至是错误的。你会纳闷,怎么阅读的时候没有觉察这些片面、矛盾或漏洞?这时你应该捉紧以下重要的启示:看书有被作者牵著鼻子走的危险。持续专注地阅读固然了不起,但往往在你放下书本时,自由思考才是可能的。
有的人会说,即使痴迷看书而忘了思考,那也好过沉迷电玩而不去思考。这样说,是谈到另一个小点去了,可能是家里有沉迷电玩的孩子的父母的一点安慰说法。
不习惯看书的孩子,我们‘引诱’他们看书。习惯看书的孩子,我们提醒他们腾出时间想一想、感受一番。孩子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要马上转去强调思考,一年又一年的就是著重阅读,那反映出教育者(父母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了。
有读书的习惯,未必就有思考的习惯,人们一般认为阅读伴随思考,实情未必如此。许多人奢望两全其美,既能勤读书又能自由思考。切忌高估自己,很少人能这样,我本身做不到。
教育是一门艺术!头脑里有的若就只是“爱看书就是好的”单一想法,那是把教育僵化了,不看对像不看情况不看真相地一个样板面对孩子,教育在你手中怎么可能是一门艺术?
我们固然要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但我们更需要会思考的孩子。学校经常鼓励阅读,很少办鼓励思考的活动,在整个学习环境中甚至不鼓励思考。不像思考,阅读是外显的动作,我国办教育的一贯作风都是急著看外显的效果,对抽像的思考活动不知如何培养和评估。我们经常因看见孩子阅读而高兴,但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孩子阅读的背后其实只是懂吸收资讯而不懂提炼,你会开始担忧。
看见阅读的局限,才能认真看待学习思考的重要。在一个清谈节目中,印尼教育学者 Nisa Felicia Faridz 提出政府不应该对学校课程有不时推陈出新的举动,她引教育研究结果称,一个新课程的推出,老师即便每天学习,也需花七年的时间才能掌握。我国的高思维教育推出十多年了,敢情可以冲出阅读旧巢,开始著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