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师说那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的事,没做好修身,就难以齐家;治国不行,何以平天下?长大后才明白,如果老师说的反映实情,就不会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因为修身本身就算是花一辈子也无法功德圆满。
同样的认知和心理毛病发生在学习中,许多人以为博士生都已掌握了硕士程度的知识,硕士生都弄通了本科的一切,而有的中学生要求自己把参考书从第一页读至最后一页才肯开始解往年试题。
学习须循序渐进这个道理无疑是对的,但要求统统掌握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有时是在以循序渐进之名行迂腐之实。
不完成一个阶段就不迈入下一个阶段的自我要求,也蕴含把不同阶段截然两分的认知和方法上的错误。犹如城市与乡村界线模糊,修身与齐家也是,馀者类推。不要只学而怕教人,只要一开始做起教导者,自己就能反过来把一知半解的东西学得透彻。
避免让自己站在一个硬要把浑然一体的东西截然两分,甚至还得排先后、掂轻重的位置,可让你的思绪清闲许多。在我国政治中曾有“我首先是马来西亚人还是华人”的提问,这类问题没必要让每个国民去操心,不操心不算政治冷感,就如不去关心某些明星为何离婚也不算是冷酷一样。
辩论题目是另一个例子,比如“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社会掌握”,显然事实是两者兼有,走下舞台后何者为重未必是辩手真想知道的。学习辩论的好处可以从别的日常管道中获取,硬要把自己原不想择一的二分立场换成游戏形式抽签决定并论说一通,这个方法虽造就了机智和口才,却要命地扭曲了心灵。
如果你只为自己去看世界,不因他人做不必要的两分,没需要向人摆出你的先后轻重,避免令自己去纠缠人们爱纠缠的,许多真相你不难看出是相互联系的,也是浑然一体的。做学问和修身是值得一提的例子。
我们经常以为学习(知识和技能)和修身是分开进行的事,华小和独中常爱说先学做人后成才,但却一、不敢延缓教“才”(对“先”之矛盾),二、在教“才”时忍不住把做人的部分混进来(对“两分”之矛盾)。比如,教华文的时候,碰到道德问题,不顺便提点,老师会感觉少做了些什么。教作文的时候,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但让人感觉受冒犯的就不行。
把道德放一边,认真学习、做学问,修身就会同时有之。以下分三点举例简单说明。
一、日常生活
学习成果如何和日常生活习惯、态度有关,许多学生的学习不佳,不是智力有问题,是被不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态度拖累造成。半夜不睡觉,早上八点的课无法起床准时出席、没读半小时就回复短信或刷屏几分钟、每周或每月都必须出席生日派对或喜宴等等,都是常见之例。
许多人考试后、假期中必须来个“解脱仪式”,逛购物广场、聚餐一番,说是需要解压、让脑袋休息。勤学习并乐在其中的人也会累,但他们不会有“解脱仪式”的心理需求,学累了他们不是去唱卡拉OK、到戏院看戏,只需到公园散散步、看些平时没时间看的其他种类的书籍即可。转换阅读其他书籍,就是让脑袋休息的一种好方法,这是广大需学习却享受不到学习乐趣的人难以认同的方法。
好的生活习惯、态度是学习的利好因素,但我们不曾说先有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后有好的学习,也不曾说认真学习以便有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爱学习的人自然不会让不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拖累自己的学习,他们自然不去流连购物中心、到处找人闲聊等等。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不在于谁造就了谁,两者在爱学习的人身上并存。
二、情绪和心境
就如要有好的学习就必须专注一样,爱学习的人自然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心境,这显然是学习中有修身。
学习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和耐力。比如,解一道数学题需要十分钟的沉思,情绪不好、心境糟糕的人连一分钟也难以安坐,要在十分钟内思维朝一个目标前进,即便做得到,也会破坏思考和学习的乐趣。
认真而享受学习的人,会尽量避免自己的情绪起伏、心境搅动,一是不去接触刺激源,二是在无法避免刺激源之下做好自身的调控工作。必须补充,乐于学习的人也有内心激动的时候,尤其是在看见学问的美时,或者苦思冥想后有所领悟时,但那和与情人斗气、一心想著第一桶金等的激动是不同的。
三、认识自己
做学问的人经常会自觉地评量自己到底是否真的明白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和方法。这是一个要求诚实以对的提问,不然只会沦为敷衍或自欺,对自己没有好处。然而,为成绩和文凭的学习,常常不太明白也不碍事,而且不去追根究底反而对自己有好处。比如在实验室,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是9.8 米每秒平方,但实验结果是9.0米每秒平方,学生会如何处理?科学素养要求你尊重实验结果,去分析什么因素促成了哪些误差,但如果老师要求的是更改数据编造漂亮结果,有多少学生能抗拒得了通过后者取分的便利?
不只实验报告被任意修改,校园中也弥漫一种通过“吹水”完成作业的观念和态度。作文靠凑点子写成,专题报告靠拼贴网上材料完成,不认真建构自己的立场,不在意自己到底怎么看,这和认真做学问所需的真诚背道而驰,
学习时不清楚自己明白多少、爱造假和吹水,都是不认识自己以及纵容有不真实的自己,那是对教育的严重戕害。
以上三点不乏反例,比如有学习佳的夜猫子,有脾气坏的数学家,也有只会做科研不善自处的人,这说明做好学问未必就能做好修身,但这无损于做学问是一个好的修身管道,正如有走火入魔的信徒无损于宗教作为灵性修持的管道一样。有学问深而谦虚、真诚的人,也有学问深而自负、虚伪的人,不必去追究是学问促成道德还是道德促成学问,如果由我去教育,我不会花心思去理清这先后轻重的问题,也不会把这提升为校训,真正需要做的是想法设法让学生认真、严谨做学问、享乐其中即可,修身会与其浑然一体、自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