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坛近日上演“权力的游戏”,诸侯争霸导致首相候选人难产而陷入僵局。这几天政局瞬息万变,究竟最后安华能否成功拜相,还是马哈迪梅开三度迎来最终胜利,这场闹剧也该落幕了。
无论最终由谁任相,请谨记这并非结局。这首次在最高权力中央舞台上演的闹剧已将潘朵拉盒子打开,极可能开启了后门联邦政府的先例,日后难保历史会再重演。
政党策略性结盟弊端
马来西亚以民主国家自称,我们的政治体制沿袭自世上其中较健全的民主制度——西敏制。近来遇到的政治风暴,人民只能眼睁睁地看著国家被少数政治菁英玩弄于股掌之间,任由政客们的个人意志主宰国家政权。大马政治沦为数字游戏,谁有本事拉拢多数支持,谁便可主“王朝”,而人民却无能为力,这是民主的一大讽刺。
在西敏寺制度下,一般由掌控多数议席的政党执政,并推举首相人选。但目前我国的政治现实是,没有任何一党获得过半议席执政。建国以来,执政党都采用政党联盟方式参选,由执政和在野两大联盟(特别是在90年后)成为大马政治博弈的主流。
政党联盟的形成多数以政治策略和利益考量为主,鲜少完全因意识形态相近而结盟。在野党为了对抗老树盘根强势的国阵联盟,大马政坛近代多次出现在野政治结盟,从替阵、民联、再到希盟;直到希盟执政后,另一边就冒出巫伊“国家和谐联盟”和“国民联盟”的概念等,以上皆是权宜性结盟,为了抗衡执政党而走在一起的策略伙伴。
基于策略考量,联盟的成员党即使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不一样也必须结盟,否则难以进入政治主流去打败共同的敌人,达到执政的最终目标。在结盟的过程中,政党之间必须淡化其意识形态,才能在盟友之间异中求同。这类策略性结盟不见得可以长久,他们可因策略考量而结盟,也可因此而分裂。
政治青蛙的养成
在这种充斥策略考量的政治氛围下,养成了不少没有原则和立场的政客。正因这些没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政客参政,胜选后出走跳槽的例子比比皆是:从2009年霹雳州政变事件中倒戈的民联议员许月凤、嘉玛努丁和奥斯曼,还有最终跳回原点的国阵州议员纳沙鲁丁;509大选后多名巫统国会议员跳槽土团党;到日前阿兹敏派系跳槽土团党的例子看来,他们退党或跳槽多数非因理念上与其原属政党有所差异,反而自身利益才是主要考量。东马也早有议员跳槽例子,因而才出现1994年沙巴州政权易手至国阵的历史事件。
“青蛙”政治的出现,追根究底正是因为政党和其议员缺乏明确的意识形态,议员可以随意游走,政党之间也可以为了获得/保住政权而自由结盟。近期内让许多人跌破眼镜的,便是土团党脱离希盟后,还可以在吉打州和希盟联手执政,在柔佛州却可以和国阵结盟。如果政党意识形态确立,这样左右逢源的政党早就出现党内派系斗争而分裂。而议员们如果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念的话,绝不会轻易过档至政治光谱向左的政党。
迫切需第三势力崛起
选民是时候认清现实了,当年509大马是成功改朝,却没换代。我们选民只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改朝后换来的第七任首相是旧国阵首相,第八任也极可能是前国阵政府的接班人。要打破被少数政治菁英主宰政局的情况,靠现有的两大联盟是不可能出现新气象。
如果现在闪电大选,候选人还是一样脸孔,只是部分人披上了不同的外衣,两大联盟换个名字再战,请问你会怎么投才能确保选举结果会“符合民意”?
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一个更成熟、更进步的、立场更坚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显明的政治家和政党进入政治主流,形成“第三势力”,进而随时取代两大阵营的其中一方。不要再任由目前没有原则的政客绑架和限制人民对民主政治及社会改革的想像力。
摒弃“大局”论述
我国用了很长的时间让两线制成为主流论述,是时候去探讨更进步的论述。无可否认两线制的形成是我国政治的重要转折点,但过程中为了要壮大在野联盟让其有能力与国阵分庭抗礼,牺牲了其他非主流政党或独立人士也是事实。大家还记得行动党大将倪可敏在509大选期间为了要集中和丰选区选票而斥责前盟友社会主义党(PSM)为“搅屎棍共产党”吗?这种不要分散选票的“大局”论述应该要让它走入历史,是时候让第三势力进入主流竞争,开启大马选举政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