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不可思议的大选成绩揭晓以后,求变的人民纷纷高呼“我们创造了历史,打败了执政多年的国阵”,同时期待新政府会带来不一样的马来西亚。但对身为沙巴汉的笔者来说也是沙巴政坛历史重演的一年。
许多人可能忘了,被视为“国阵定存州”的沙巴曾经历多次州政权轮替。笔者的第一次州政权轮替印象,那是发生在1994年,情况与去年的第14届大选一样,只是人物和政党更换了。那时候听著长辈们每天在讨论到底哪个政党才是赢家,谁才是沙巴州的新首长。当年还懵懂的我不晓得为何当选的首长人物和政党会在大选成绩宣布后再出现变化。
沙巴重演政权轮替
沙州政治历史记载的州政权轮替不止一次。这得追溯到1970年代。当时人民党(BERJAYA)在1976年大选中打败了自独立以来领导沙巴的沙统(USNO),首次出现州政权易手,开启了日后州政权轮替的想像和可能性。后来人民党执政两届后又被当时的新党——沙巴团结党(PBS)赢得了州政权。该政党也执政了两届,一直到1994年大选后期间发生沙巴团结党议员青蛙跳槽事件才垮台,政权转移至巫统领导的国阵。
往后的24年沙州就一直是国阵的囊中物,直到去年的全国大选,在沙菲益领导下的沙巴民族复兴党来势汹汹,夺下政权,沙巴再次迎来了政权轮替。
去年的政治洗牌再次唤醒笔者对1994年州政权轮替的记忆,同时记得长辈们常说的一句话:“在沙州大选成绩不一定是主宰州政权命运的最终者,反而是当选议员们的动向才是造王者”。这句话间接表示沙州选民对议员们跳槽现象和政治精英暗地里招兵买马的风气司空见惯也感到无可奈何,似乎暗示著政治仅在乎的是争权夺利,个人或党利益在先,民主仅是口号和把戏。
补选成绩及民意
与之前不同的是,去年大选成绩出炉后,部分的沙巴汉为了捍卫本身政治选择和结果,以及心中的理想首长人选,不约而同地在州元首府外聚集以明确表达心声,防止跳槽戏码重演,可见沙州选民对政治开始敏感,有了一份坚持和意识,所以才亲身下场去遏制跳槽歪风。
第14届大选后我国迎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补选,每场补选都有特定意义和政治含义,比如:波德申补选。该补选给当地选民决定我国两年后的首相人选。虽说补选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政局演变当下显得每场补选成绩反映出不同的民意和政治意义。譬如,新政府连续输了三场补选后,时评人纷纷议论这是否意味著人民对新政府不满?
沙巴山打根的补选如今成为大家的焦点,部分原因是这选区是属于新政府盟党民主行动党的堡垒区,或可成为民众对新政府施政的满意度指标。但笔者认为山打根选区有别于其他沙州区域,具有“中选惊喜”,这跟山打根的道地草根政治文化有关系,不能单纯地只看山打根补选。
政治主见强选区
过去的山打根被沙巴汉视为沙州最“反骨”(客家话)的区域。“反骨”的根源来自过去精彩多变的政史。不得不说,山打根一直是政治奇迹之地,这可从1978年大选说起。当时在本土党强势的政风下,被视为“外来”的行动党仍夺下山打根国会议席,造就了沙州首位的行动党议员冯杰荣,并且稳坐长达三届之久。
这期间还发生过州政权轮替事件,但依然稳如“神”山屹立不倒。在2004年大选,独立人士张汉明以千多票击败连任两届的国阵候选人,为山打根创造了独立人士也能赢的神话。可见,在这选区里中选的议员视乎不受政党背景或联邦政府的影响,没有独厚哪方。因为除了行动党和独立人士曾中选,本土党及国阵也曾在此选区赢得席位。
总而言之,山打根选民属于比较有政治主见,不会偏好哪个政党。更贴切的说法是,他们的选择独立于西马(联邦)政治,甚至谁在沙巴当家主政的政治利益计算。此选区似乎也不受我国现有的“选党不选人”的选民投票惯例,甚至可以当掉一些在人民心目中形象是“好”但又不能“选择”的前议员候选人。
笔者认为,不管是“反骨”精神存在还是选民政治主见强的,再以过往的政治历史来看待,这次的补选成绩某个程度上可说是山打根选民对现有的执政者的一种政治表态。然而,笔者认为沙州的政史,不管是州政权轮替方面,还是像山打根如此奇迹般的选区,可说是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域州属的政治风气。或许是沙州那不一样的人文地理关系,造就了不一样的政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