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励人民多乘搭公共交通,从而解决塞车问题?消费税当初应该推行吗?推广医疗旅游会否损及本地人在私人医疗服务上的利益?哪个是永续发展的模式,以确保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可被维护及发扬光大?
以上的问题都牵涉到政策讨论:有些具有政治意识,有些则可放在非常技术的层面来探讨。政策影响可大可小,大至决定你在这片国土上的个人身份权利,主宰你的衣食住行;小则跟你没直接关系。无论是良策或下策,有些政策的影响深远至几代人的事,例如7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有些政策则会带来永久性不可逆转的改变,比方说允许油棕种植业开辟原始森林的土地政策。
在我国,政策的拟定一般惯性是由上而下产生的。有时候纯粹是政治人物的个人意愿或突发奇想,例如英文教数理政策。一旦政策没经过仔细研究和深思熟虑,没以数据事实和扎实理论为根据推算未来,该政策的失败风险机率颇大。那么最后由谁来收拾烂摊子,代价由谁来负责?当中的问责追究机制,人民除了可委托反对党,本身能不能亲自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表现?
知识就是力量
在一些民众的认知里,政策似乎归属于政治圈子内的话题和权力而已,他们觉得遥不可及,也无从改变结果。遥不可及或源自于有些政策的技术复杂度,导致某些人因无力全面解读而放弃参与讨论。再说,对国家政治制度已失去信心和希望的大有人在,他们甚至认为讨论政策无济于事因为上台的还会是同一集团的同一批人。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解放。教育是进步的前提,对每个社会和家庭都一样”。同样的道理若用在我国的政治和民主教育,有何不可?倘若人民能掌握议题、对政策了解得更多,就能更自觉本身的权利,不会轻易被忽悠受摆布。如此一来,众人更能组织起兴论力量来反对和抵挡不合理不正义的政策,这就是民主成熟、理智进步的社会象征。
政策的讨论虽可在咖啡店里口沫横飞道长短,或在豪华酒店的会议厅里滔滔不绝,到底最后结果怎样还是得回到重点看论政策的人有没做足功课,拿出专业精神实事求是,分析解说能不能信服大众。没错,政策研究是一门学问。我身为槟州州政府的智库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政策分析员之一,除了要做好这门学问,更有责任把思想种子散播出去,以期能发扬新观点促使它影响或改变这社会,达到一定的功用。
坚持客观专业
要取信于社会大众,除了要使用易懂的语言持续地与公众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坚持把住本身的客观专业,公正不阿、问心无愧地交代和捍卫本身的研究结果。既然是由公费资助的政策研究,必然要有其公共利益,研究成果也理应与公众公开分享。
换言之,我是纳税人的雇员,终须对公众负责。而我在其位谋其事就得尽其责,成为公共知识份子之一。那么,我唯有走出冷气房面向大众,才能有效地做到坐言起行。
如果政策是个大版图,围绕著这个大版图的策议者对于时局布阵,防守进攻略都必须拿捏清楚。细节可有错但不能全盘皆落,至少大方向没走错。就如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留下后来的《隆中对》,从此奠定了刘备的蜀国在三国天下定局的立足攻略基础。又称《隆中三策》,诸葛亮提出先取荆州为根基,再夺益州为鼎足补给后方,进而角逐中原的战略构想。
若说槟城是我们发挥影响力的出发点根据地,角逐政府决策的中原是我们的理想。那么,我们该有什么政策攻略打造一个进步有希望的马来西亚?我的研究院同僚们将会在接下来每逢周日《槟中对》专栏与大家谈政策,叙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