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称。世界各国的民俗学研究,大都有从本国国情出发的不同路数。有的国家偏重于未开化民族习俗的探究;有的国家侧重研究上、下两层文化的升沉交流规律;有的国家呼吁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有的国家苦苦寻觅本国文化的根源。而马来西亚华人的民俗却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目前马新真正的华人民俗研究还没有开展,如果要拟具研究内容,只能依据与华人血脉相连,文化传承源头活水的中国民俗研究为本,作为参照模式,同时也要注意在地华人民俗发展的特殊性。为此,马新华人民俗研究除了一般性内容,还必须兼顾其本土特殊性内容。
民间习俗的内容,不外乎如下八项,首先是生产民俗,其内容计有农业、林业、渔业、饲养业、商业、手工业和副业;其二是生活民俗,内容计有饮食、服饰、居住和交通;其三是人生礼仪民俗,计有婚姻、丧葬、生育和寿诞;其四是岁时节庆民俗,计有传统节日时令和新式节日;其五是社会民俗,计有家族、乡里、社交礼仪和业缘团体;其六是民间信仰与崇拜;其七是民间文学,计有散文、韵文和戏剧体文学;其八是民间娱乐。其九是语言民俗,计有民间熟语文、口采和方言等。
至于马新本土民俗的特殊性至少有3个方面必须照顾。其一为方言群的特色,马新主要由闽粤移民组成,闽粤二省方言复杂,形成马新五大方言帮群的现象,这五大方言帮群依据人数的多寡依序为福建、广东、客家、潮州、海南,而福建方言又可细分为闽南和福州两种较主要的方言。
方言群间的差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方言群间的风俗,不免千差万别,故此在论述马新风俗习惯,不仅需要叙述各不同方言群的习俗,也需勾勒方言群间的差异。然而,更要注意的是各方言群间风俗相互渗透影响,例如盛行于福建社群的正月初九“拜天公”的习俗,目前已是不分方言群体皆参与祭拜,成为全体华社奉行的华人习俗。而新山正月廿二日的游神活动,最早虽属潮州人的习俗,但至今已成为5大方言群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其二为在地特色,有两方面值得注意。其一为在地化的习俗,其二是华人具体的生活情况。马新为一移民社会,移入者必须依据在地气候、文化和种族等的差异而调整本身故有的生活习俗,故此就衍生出一套有别与中国原乡的习俗。在中国的喜庆宴席,在马来西亚华社为了教育文化的发展,结果成为学校社团等教育机构筹款的手段;农历新年也衍生出“捞生”的习俗。但万变不离其宗,形式或方法虽有所调整,其本质仍然不变。
此外,马来亚的社会发展有别于中国,各州由苏丹统治,马来人掌握政权,后来英国人进入使马来亚成为一殖民地。华人的社会生活自然也与中国相异。如1950年代的新村生活,华人社会的食衣住行育乐,自然有其独特发展的一面。而19世纪乃至战前华人社会的生活情况,也是民俗必须关注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西方观察家的著述和中中国的南洋游记也留下了不少的相关资料,可窥其一二。
其三是浓厚的捍卫民族权益的意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发展长期以来皆面对当政者的防堵和打压,华人文化的发展可谓千辛万苦,波折重重。故此华人的习俗或文化发展,往往烙上深刻捍卫民族权益的色彩。
各类的会馆,从早期同乡同仁互助性质演变成为捍卫华人文化的团体,尤其是战后大量涌向的文教团体,基本皆为这个目的而存在。即便是遍布全国各大小乡镇,埋葬尸骨的公冢义山,也必须进行捍卫抗争,方能保有先人一片宁静之葬身之地。诸如此类,书不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