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图鉴──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下册〈政治翻新天〉一书,是华社研究中心在两年前出版上册后的新添书目。这本书的出版,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专著中,乃至于中英文历史图片影像的出版品中,都算是异军突起的杰作。
移山上册的出版,固然打破许多纪录,但就内容而言,全书三章,分别述及雪隆华人拓荒、经济及文教的百年历程,八成图片资料都不难查找,仅约二成新收集的部分,还是较一般的。下册〈政治翻新天〉颇有不同。本书主笔也是主编的徐威雄博士在书首交待了编辑体例,说明本书是雪隆华人政治活动历史的专章,辑录约四百张照片和文字图片,不少图片还是首度曝光,十分珍贵。
本书跟上册一样,有篇章引言,是作者就内容所写的说明文字,文长约莫4000字,算是极精练的。本文则是此书的导览,是因为文字可读,图像为主的图册则是必须用来看的。本书选用的历史图片除了照片以外,还包括文字档案、文物、多幅珍贵的绘画和时事漫画以及牌匾和地图。所以阅读这类历史图片跟看一般漫昼不一样,不容易一望便知,于是需要导览。
本书按时代公意立题,分作四节,计为甲必丹与头家、义助中国革命、从抗日到内战,以及参与独立建国。各节主题或有重叠,却轻重主次不同,首尾相顾成文,交谱成一幅丰富多元的雪隆华人政治史的图卷,作者如是说。
四节题旨既已紧密扣合独立前百年华人史的旅程,但题旨深意实有必要申论。首节甲必丹至头家政治,是为雪隆早期华人侨民社会参与本土政治的第一阶段。甲必丹丘秀和刘壬光为吉隆坡开埠前二任官委代表,至叶茂兰德来先贤为第三任,他是吉隆坡实际拓荒者,吉隆坡的开埠功臣。叶亚来先贤事迹华人尽知,叶氏与英殖政府的纠葛,本书颇有记述,此处从略。
第一阶段华人政治势力的转折在第五任甲必丹叶观盛之后,英殖政府新设议员为华人事务官,陈秀连和赵煜为首批华人议员,并自1890年始设立华民护卫司及通过社团注册法令,成功控制华人会党邦群活动。英殖便在1902年废除甲必丹制度,华人事务自此直接由官方管理。(页26)英殖政府进而设立华人咨询理事会,将陆佑、朱嘉炳等大小头家一并纳入编制,完成雪隆华人第一阶段的本土化的政治进程。
这一时期从甲必丹到议员制度的建立,也是从甲政客籍邦群到议员广籍邦群的过渡。作者也勾绘了甲政开埠至1930年代,华人先贤积极参与本地文教、商矿与警务治安的状况。前后约莫八十年之间,历史人物身著晚清捐官服饰,到义勇军警服饰的变化,反映出传统华侨到现代华人的身份转换,一图千言,概览无余。
第二节义助中国革命的历史时段始于1910年左右,到二次大战结束的胜利欢庆。
本节开页第一张照片,是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后的8月4日,汪精卫在吉隆坡与辛亥革命党人黄金庆、杜南、李孝章、丘怡领及陈占梅等在吉隆坡的合照,异常珍贵。
这是汪和夫人陈璧君自南京欲往法国留学,途经新加坡夫人娘家而顺道北上吉隆坡和槟城拜访革命同道的历史留存。另一张则是随后几天在槟城南洋总机关部欢迎汪精卫拍摄的,见张少宽著《孙中山与庇能会议》页九十六。
本节揭露马来亚华侨参与辛亥革命的未见细节。出生于槟城,受英文教育的峇峇矿家陆秋泰是标准的英籍海峡华人,俗称海峡侨生,却是吉隆坡同盟会分会的第一任会长。他一袭传统长袍马褂,头顶西洋帽的家居照(页45),活灵活现了中西合璧的陆家风彩。
新历史观的提出
过去学界流行的,效忠马来亚和英政府的海峡土生华人之丙集团的单一性质的说法并不一定可靠。甚至向来被归类成甲集团心系中国的侨民,也具有讲究本土利益的丙集团的某些属性(页53)。于是,学界流行一时的早期华人政治泾渭分明的三集团说,在作者笔下,被有力修正或补订了。
二节自辛亥反清而八年抗日,至胜利游行和中国国庆,说明侨民与祖国母国的密切关系。本节以篇篇首次引用的文献史料,并穿插陈列回国的学生、机工的罕见图片,再现了华侨华人以生命代价抗战殉难的历史丰碑。
作者认为,中国的政治风潮推动本地反清革命、筹赈和机工回国抗日抗战的社会运动,促成华人现代政治意识的觉醒,并带入第三节从抗日到与英殖政府内战的历史阶段。作者相当强而有力地证明了侨民社会心系祖国和母国的种种政治行动的同时,也触动和启蒙了本地政治意识的抬头,是极具史识慧见的精彩剖析。
第三节以人民在日据时期的生活和抗日活动为重点。蝗军烧杀掳掠,尸骨遍野;强征奉纳,迫良为妓(页107),都有图片史料的铁证。
真正对抗日本蝗军的是以马共为核心的人民抗日军,原来驻守马来亚的英军竟然兵败山倒。人民抗日军取得胜利后,广受人民拥护(页108-112);雪兰莪华侨和盟军公祭抗日烈士林谋盛(页116),后追封少将军衔,永垂国史。然而,逃离战争的英殖民者却无耻重返马来亚接管人民委员会替管的政权,抢走了胜利的果实。不久,领导抗日军及人民委员会主要成员的马共,竟沦为英殖民政府取缔的非法政党,马来亚进入紧急状况。
本节对内战状态下马共和英军战争的过程做了公平的铺陈,对人民艰苦的生活与保卫家园的努力进行客观的历史描述,并没单一美化或丑化某一方的历史。一名龙姓老百姓给吉隆坡参政司的投书,鲜活地记述了普通人民在紧急状态下困窘的生活。他一边指陈马共威逼平民上山,一边指责英政府剿共却越剿越多,还滥权逮捕无辜。(页124-125)本节数十幅图片中的平民多赤身短裤或散居于破陋茅舍,而英方军警则是战车碉堡,荷枪实弹,严整军服,形成饶有趣味的对比,共同交谱成一段战乱的史诗。(页128-138)二战的胜利带动人民争取国家独立的政治风潮。
第四节参与独立建国,著重马来亚联合邦计划的成功及人民宪章的失败。马华公会的成立和与巫统的政治结盟是英殖民政府政治选择的结果,作者认为这是日后马来(西)亚建国的蓝本,成了国家历史的主流。
作者也带出人民力量为主的三项政治运动。首先是陈祯禄领导的总罢业运动,即全马各族群齐心反对马来亚联合邦宪政计划,但终于功败垂成。第二是曾经由人民一手投票选出的地方议会与地方自治(页184-185),第三则是华裔争取公民权运动,以及公民教育的一段故事(页186-187),算是马来亚建国史上最成功的政治运动与本土化运动。公民权运动使华人在1950年代既完成政治身份认同的历史使命。
(页191-205)这三项在官方政治史与中小学历史和公民教育上绝迹的史实,反映各族平等统称马来族的真正的一个马来(西)亚历史,(页158)是人民历史的重要部分,不应被后世遗忘。
作者以百年历史进程,将一个外来族群参与本土政治的历史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已成功提出一种新的本土政治史观,有别于我国官方所谓和平谈判争取独立的建国史论述。
综观而言,〈政治翻新天〉一书以有限的华人图片史料,重新梳理了雪隆华人百年政治史的版图,乃至于提出马来亚独立建国史的非/反官方版本,即各族共同与英殖民政府的独立谈判是基于抗日到内战的必然结果,国家独立并不是英殖民政府无条件的施舍。
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历史是由于英殖民帝国的失败,先败在日本,再败于人民抗日与抗英的史实上。易言之,马来亚人民在抗日胜利后,再对英殖民进行内战所取得的迂回胜利,才奠定了朝向国家独立的建国条件。这段历史必须包含华人以血和泪的生命代价所取得的胜利战果,这是华人及各民族参与国家独立建国史中应该具有的新认识。
结语
传统历史学重视社会与政治菁英,源于官方档案的角度和一般社会史料散佚难存。本书涉及的范围不仅包含一般上层人物的历史,重点还是想要在有限的材料中,将中下阶层俗民社会的精神与物质面貌呈现出来。政治活动之外,还有许多衣食住行的内容,乃至精神与抽像观念变动的种种不同样貌,都能给予有机的揭露。
好书出版,概有良助。吉隆坡广东义山资助本丛书的研究经费,以及青年企业家朋友创立的优品屋业发展集团(MESWARA GROUP)赞助下册出版印刷费,克尽企业社会责任,是华人企业永续经营的表率。
当然,本书之所以有成功的论述,图片之精彩外,主编作者徐威雄是要角,编委张集强、陈亚才都有贡献。感谢英译林武聪的精准手笔和审译陈耀宗的细校,以及裱装设计蓝氏君,专案执行黄露仪和吴佩珊几位同道。但是,智者千虑,也有一失。页一百四十五反共心理战略家杜志超误植其父亲杜著新的照片,是编辑的错误,本文不敢隐瞒,谨向杜家致歉,并请容后更正。
(按:限于篇幅,文章经编辑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