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银行资料,在2008全球尚有约13亿人(占全球人口的约22%),生活在每日1.25美元的全球贫穷线下!这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很大部份在非洲及亚洲。如在2010年,索马里、刚果等的人均收入,仅有个别约110与200美元!巴基斯坦(人口约1.8亿)与孟加拉(人口约1.6亿),也个别仅有1020与670美元。
说起来,一般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在3-5万美元之间,怎么却有国家在1000美元以下?相去何以这么远?整体上言,从1950-2000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一为发达国与落后国间的落差在扩大;二为,少数非石油盛产国,如新加坡、台湾及韩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缺口,也在扩大,有人称这现象为双重差距论(Dual Divergence)。
尽管在2003-07这期间,由于美国大幅调整利率,使热钱到处寻找投机机会,及中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拉近了这个双重差距。可2008后,又有倒退回1950-2000年的趋势。赤贫与落后国为何如此落后,主因主要在于内因而非外因,如内战政治动荡、宗教极端主义、法制不彰、掌权精英只搞掠夺,而不搞发展、资金与资源大量外流。贫富无度、公共服务极为恶劣等。
忍耐先苦后甜
从纯经济的角度看,极贫国的经济结构,有以下的基本特征,如农业产值与就业人口,在GDP的占比较高,如印度为19%、孟加拉也是19%,农业就业人口更高达51%(印度)。从支出面看GDP的结构,消费在GDP的占比也极高,且是民间消费远高于公共消费,显示出国家财力不足振兴经济,若无大量外资进驻,增长率有限。因为,高消费意味著低投资,低投资又导致低增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若无大推动力,就难有突破,而长期受困。
发达国的消费虽也偏高,可性质与极贫国不一样。发达国是因已发展到相当高度,若不搞内需,就无法刺激增长,除非像德国、荷兰、日本一样,出口来刺激增长。极贫国则是,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极低的收入几乎连维生都不够,遑论储蓄与投资。可若长期如此,就无发展可言,而只能导致“穷国、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穷”的贫穷循环论(Cycle of Poverty)。
新港台韩这四小龙,包括雁群论(Flying Geese)的雁首日本,之能够突破贫穷循环。主因在于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使其可获得可观外汇或外资来持续地发展与升级。同样重要的是,他们也历经了一个先苦后甜的延后享受(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忍耐期。也就是,在一定期间内,一边大搞出口,一边抑制内需,同时大搞生产性投资。表现在GDP结构上的,就是高投资低消费,以便加速发展与增长速率。
这个高投资的资金来源可以是由国内高储蓄率致成的内资,也可以是由外资,或两者之和,如现阶段的中国。没有高生产性投资,就没有可持续的高速增长,当然也无所谓的可持续的高收入国。毕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日台韩新皆经历了这个先苦后甜的阶段性变化,才实现可持续的高收入国,这是一种努力的成果,一种成就,而非全是侥幸(如油气盛产国)。
狮城低消费高收入
就马来西亚来说,若要实现可持续的高含金量的高收入国,也难免得历经这个先苦后甜的高生产性投资阶段;若否,而仅靠低利率、高公共与民间债务来推动增长,迟早会出状况,如目前国债与家债与个别占到GDP的53%与77%的高水平,显然是有形无神的投机取巧式增长。可说是头重脚轻、难以为继。
此外,也突显出,看一国的增长也要看质,而不能仅看量;毕竟,增长的素质Quality of Growth,才是关键。
从图表(右表)可看出,发达国与极贫国,都是消费主导型经济,惟高福利国则是公共消费率高于非高福利国。如瑞典27,美国17。极贫国如孟加拉民间消费高达77%,而公共消费只有5%。若无外资,这类国家是难有突破的。
处于高速增长的中印则投资偏高,个别为48%、35%与印尼32%;反观大马,仅有21%,这是自1998以来的常态,尽管公私部门消费节节高升,可却是消费性消费,而非生产性或投资性消费,这笔消费迟早要还债。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虽是高收入国,却是低消费的高收入国,这样的国家,财政最为稳健,即便欠债,也是资足手抵债而有余。
又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经济一哥,德国是世界上第2大的贸易盈余国,虽然人口仅有8200万!它是个顶尖的制造业大国。欧洲许多欠债累累的国家,多是长期的出口赤字国,进而加剧了其债危的严重性。
就大马言,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若投资长期低于新韩中印等国,是个不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