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旅程》有多种“看”法:把它当童话片,它成了生动有趣的儿童最爱;把它当漂流片,它点亮了许多想要castaway的自由人的理想;把它当商业片,它也不负众望地满足了争奇(奇幻)斗丽(画面绚丽)的特质。但是,如果要把它当作一部理解“灵与神”的影片,它却因为结合了其上的优点,显得太多面,让人始终跳脱不了在“信神”与“疑神”之间的摆荡。理解宗教性的焦点一旦模糊,就很容易“晃神”,进而“忘神”。
我这么说,你或许会以为我是信神的教徒吧?我确是,但我的神不是耶稣,不是阿拉,也不是Vishnu,更不是佛祖,真正的神是不主张偶像崇拜的。那我信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要再进一步定义,那应该比较接近天、自然、万物有灵。我信灵,也以“性灵”为本。
取道理性(Reason)则疑神,取道灵性(Spiritual)则信神,我何尝不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著自己的定位。所以我看《少年Pi》,一开始倒是满喜欢的,是娱乐性很高的电影。但当我开启电脑想要写影评时,却发现无从下笔。“娱乐性”从来不是我评价电影的标准,我对李安的期许,也不止这样。
原书作者说这是一个让人相信神的故事。少年Pi在漂流中也确实几度感应到神。小说与电影结构完整,前后呼应,起承转合流畅精彩,符合了一个好的故事所应具备的条件。但这使我不免想到,如果能在一个故事中相信神,那是不是代表,神本身就只是存在于故事中?因为是故事,就削弱了可能的真实。如果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相信神,那“信仰”的门槛也太低了。我宁愿相信,灵性追求的途径并不是口号式的宣言,而是自身独特的感知与体验。
在电影中诠释人性很容易,诠释神性却异常艰难,所以宗教一向是电影中不随便碰触的题材。简单化与复杂化皆不足以使其本圆满,这当中的微妙(subtleness)是超乎画面、超乎言语的。
少年Pi漂流到一个岛上,岛上充满奇异的植物,一切看似平和安详,但是一到夜晚,暗涌隐隐发生。淡水变成酸水溶解鱼类,动物们都躲了起来,大自然要吃人了。少年Pi在一个果子里发现一颗牙齿,惊恐地顿悟这座无人岛的秘密。而在夜空中,无人岛呈一个人的姿态漂浮著,悬浮在无涯的海面。这是电影里最诗意的一段,带有魔幻现实的意味。
如果这座漂浮岛上住著神,少年Pi又会不会留下来为了更接近祂?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信仰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微不足道,除非必要,何必自找麻烦。
我想像另一个少年Pi,自得于被放逐的海上,来个真正的逍遥游,没有时间,不问日月……当然,这将会是个完全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