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顺生《近体诗鉴赏与创作艺术》代序

此生可说与大马华文诗家莫顺生有缘。记得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成立时,我就从海内外互相交流的文学杂志上不时读到他的近体诗,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于是就欣然介绍他入会。

此前他已是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市山城诗社的副会长,翌年还协办全球汉诗第六届研讨大会,会后即被委任为全球汉诗总会的名誉理事。正是一个“怡保”,一个“汉诗”,使我和他自然而然地“心有灵犀一点通”。

“怡保”,是他的出生地,同时也是我的伤心地。说来话长,他是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南侵的战乱年代降生于斯,而我则是1950年英殖民当局援引1948年颁布的紧急法令封闭我的新南洋书店,并将我逮捕关押于斯。半个世纪后,虚长他8岁的我回顾这一辛酸往事,在书信往还时顺便问他怡保集中营还在否,很想飞去看看。得到的函复是:“拆了”。一时令我这一曾经在此受难者悲喜交集:我们几十年来为马来亚三大民族争取的“默地卡”--独立实现了!

“汉诗”,是他的所长,也是我的所好。我们都是汉人,也叫做秦人、唐人,更普遍叫做华人、中国人,因此无不对汉诗情有独钟。

尽管他生于马来亚,独立后与时俱进地加入大马国籍,但血统上仍是中国人,思想感情仍有《诗经》、《楚辞》以来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文学传统。而我,更直截了当在《我的诗宣言》中表白:“我是中国地道中国诗人,在香港/故我诗离不开诗经的中国!”(《香港诗人王一桃选集》,中国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虽然,我从40年代起一直在写新诗,但传统的旧体诗词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我。

从莫顺生填写的会员表上,我惊异地发现,他和我在人生发展的年轮上竟如此地何其相似乃尔:童年和少年都在忧患中渡过,正应了写过“知识就是力量”格言的培根所说:“命运不会满足于只给人带来一次不幸”,而对于坚强不屈的人来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毕生精力献教育事业

上文说过,马来半岛沦陷时莫顺生问世,而我只读到二年级上学期便失学,足足长达三年零八个月!英殖民者卷土重来我不幸入狱,甚至被驱逐出境;而莫顺生连华文教育也不曾受过,一直以半工半读方式在怡保安德申英校受英文教育。据他向记者透露:“我在小学只念过一本《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一直等到马来亚独立,他上中四那年,学校才开了母语班,总算能从伍念慈、周光荣师,正式学到他向往已久的华文。同样,从大学毕业出来的青壮年时期,我们也先教育后文艺,尤其在退休后,更是集中从文,并以诗为最。

马来亚的独立与华人社团的力争,使莫顺生这天才获得了土壤、阳光和雨露。特别是到了196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吉隆坡的学院,终于能如愿地选修他念念不忘、昼夜以求的华文。正是他与生俱来的对五千年文化的热爱,使他像鲁迅当年在文学创作上发扬韧性的战斗精神那样,在华文学习上锲而不舍,分秒必争,持之以恒。其情其景,使人联想起《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就造就了他虽是广东东莞人,却能操一口流利的华语、虽起步甚迟却能后来居上写一手漂亮的华文方块字,尤其是作脍炙人口的汉语近体诗。

从莫顺生一生对社会贡献来看,他最令人称道的是一位活跃于大马热土的成功教育家。我想,学识渊博的他一定心领神会古罗马哲者爱比克泰德《谈话录》中“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享有真正的自由”这句名言的真谛。因此他才会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人类的教育事业。

近体诗成了艺术生命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孜孜不倦地自修华文和马来文,加上他精通的英文,很快地从普通教员做到班主任、副校长、校长……从1964年到1997年,前前后后在大马教育界服务了33年;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在课堂上言传身教,而且以一枝如椽大笔,完成了一部最有分量最具影响的《马来西亚教育史》(此前有关的教材,课本、论著已不计其数)!

大概莫顺生不会健忘,他的这部《马来西亚教育史》问世后,我曾从香港致函求索;而他有感于我这海外赤子对第二故乡的情意结,很快寄到我晚年落脚的维多利亚港,让我又听到了椰风蕉雨下的钟声……如今我又有机会拜读到他的《近体诗鉴赏与创作艺术》,更是感到无比自然亲切!

对于在香港的我,和在马来西亚的莫顺生来说,1997这闪闪发光的年份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我而言,正值香港回归中国的大喜大庆之年,也是我在香港诗坛可以从此放声歌唱之年。而对莫顺生来说,1997,正值他从教育界到文艺界大转折之年,也是他从此在大马诗苑可以大挥健笔之年。

多情自古是诗人

单说他在1997年以前的30年,已在繁重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其文艺创作,从60年代在当地《南洋商报》、《星洲日报》、《海天》、《新潮》以至香港《当代文艺》刊登诗歌、散文作品,到90年代后先后出版几本合集如《迎风楼诗草》、《遥寄长城》、《第一道曙光》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他开始走进近体诗的堂奥,并于翌年与诗友出版《霹雳洞诗词班初集》。从此,近体诗创作成了他的艺术生命,到1997年,终于大放光明,鲜艳夺目!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诗人程千帆生前曾题赠给我“多情自古是诗人”,我想用来转赠大马诗人莫顺生,倒是更加恰切。只要你一打开他的近体诗集,就像打开他多情的心灵之窗,立即同感共鸣!这就是何以《世华文学家》、《香港文艺家》对他“一见钟情”,不断热情地将他的近体诗介绍给海内外读者的原因。

你看他写人论文“……艺园葱翠繁花放,气韵铿锵百鸟啾。三咏瑶章骚绪起,侠怀椽笔鬼蛇愁。”(《读方修〈重楼小诗〉有感》)几乎句句言志,字字缘情,对“新马华文文坛的鲁迅”的敬仰、爱戴表露无遗。你看他描景状物:“千山竞秀壑峥嵘,不尽奇松缀阴峰。烂漫春花眸不暇,依依云海客情浓。”(《初探黄山》)几乎黄山之秀、奇、美、幻全被描状于多情诗人的笔下,起之突兀,承之顺畅,转之自然,结之隽永。而云海之依依更将浓浓的客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促使莫顺生近体诗创作和评论成功的先决条件。诗仙李白在《江上吟》咏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我想,用它来印证这点再也恰切不过。莫顺生于90年代加入大马作协后,就多次随团访华,从北京到广州,到上海,一直到大西北,几乎诗经的故乡无处不留下他的足迹。

特别是进入1997年后,他将其所行所见所感所知形诸笔墨,并与诗友先后结集出版《神州行诗记》、《丝路风情》、《驿旅萍踪》……我尤其赞赏《驿旅萍踪》这一书目,它既兼顾时空,又突出自我;既充满古意,又洋溢今情。由他这一多情诗人来编撰诗歌论著,难道还不能做到使人开卷有益?

(本文作者为香港著名诗人、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会长、香港文艺家协会会长、香港新马泰侨联名誉会长)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货柜失衡压死女子案】 死者李紫柔妹妹促严惩司机“一命赔一命”

阅读全文
李紫绮(左)与妈妈林晓玲(左2)接受媒体访问。其中李紫绮透露,妹妹很细心,不仅会抢著做家务,还知道每个人的喜好和口味。

【货柜失衡压死女子案】自小父亲就离世 姐姐:妹妹是个懂事的孩子

阅读全文

雪州加影工艺城 3食品工厂火灾

阅读全文

【货柜失衡压死女子案】李紫柔临终前致电母亲 “妈咪,很痛”成最后遗言

阅读全文

再有货柜罗厘夺命

阅读全文

西西里洪灾 车冲出大海

阅读全文

杨艾琳 :边佳兰被牺牲了

东方文荟

许多人都不明白,总认为经济“发展”必为国家带来繁荣。所以,为了“发展”,我们必须准备牺牲。首先,我们必须准备牺牲土地,让...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梦中海洋

东方文荟

在飞往海南岛的航机上,望著坐在身畔的母亲,我陷入一片迷惘。我手上拿著笔记本和笔,想捕捉她那满布沧桑的脸上的每一个神情,可...

阅读全文

杨艾琳 :又是艺人站台的时候了

东方文荟

街上的广告横幅写著“大选来了!”,还道是政党宣传,怎晓得仔细一看,原来是制服公司打广告招徕生意。毕竟,大选是一门好生意,...

阅读全文

孙和声:从我的宪法谈起

东方文荟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按理,公民理应对关乎其切身权益的宪法有所关注;惜,因种种原因,国人对联邦宪法理解并不广泛与深刻。尽...

阅读全文

杨艾琳 :轻松话五毒

东方文荟

我的音乐制作伙伴不喜欢政治,公民意识也不高。但是那天她不知是问我还是感慨,摇头叹说:“马来西亚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毒了?”我...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买石记

东方文荟

这次从中国带回来馈赠友好的小礼物,没想到最受欢迎的,会是南京的雨花石。一位朋友的女儿爱不释手,难以置信地问她妈妈,世界上...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30年后,关丹还没独中

东方文荟

--一位家长的心声30多年前我到吉隆坡中华独中念书,在那个时候到吉隆坡独中念书的关丹人少之又少。当时家里环境并不很好,但...

阅读全文

杨艾琳 :不是国光是RAPID

东方文荟

5月15日,《东方日报》刊登一则新闻,题为〈等看环境评估,居民委员会持观望态度〉。新闻指马华边佳兰区会秘书丁乃忠表示,“...

阅读全文

孙和声:解读五一三

东方文荟

1969年5月13日,星期二,可说是大马独立以来最黑暗的一日。这天的午后约7点,吉隆坡发生了大规模的巫华冲突。据官方资料...

阅读全文

陈锦松:恐惧的和平集会?

东方文荟

谁制造了围城与攻城的假想敌?428将是马来西亚民主运动的新里程,也将是重大的分水岭。它不会因为人为的“场面失控”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