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你会为他们介绍什么样的大马美食或土产,是椰浆饭、印度煎饼,还是文东姜、马来糯米糕(Kuih Dodol)?其实,这些广为人知的国民美食并非只有你既定印象里的那个版本,在同一片国土上,还有一些相似又不相同的食物。同样的,大马代表性土产或手信也不限于经典美味,还有不少糅合了本土元素的手作工艺品。
现代化蜡染精品 (The Batik Boutique)
峇迪(Batik)是大马传统手工蜡染布料,富含民族特色,其文化价值也备受认可,因此The Batik Boutique选择以峇迪布生产多样化产品。在本地市场常见的峇迪布,大部分是通过机器生产或是来自邻国印尼,由机器印制的布料背面,一般会有褪色问题。The Batik Boutique采用天然纤维和正宗蜡染技术染色,确保布料底面的颜色和图案都是一致的。
蜡染工匠一般上会在白色布料上蜡,然后进行染色,蜡层会将颜料和底下的布料分离。接著,在顶部压印另一种深色颜料,再次将织物染色。每一层染色都得重复上述工序,之后再将染料在固定剂中放置至少8个小时。最后将织物煮沸去蜡,即可得到完整的峇迪图案。
除了围巾、男士衬衫和领带,峇迪口罩也成了店家畅销产品之一。一些企业商家也会向店家订购记事本、玻璃杯和护照套,赠送客户及员工。此外,店家还推出了以马来粽(Ketupat)为设计灵感的精美峇迪手袋。该产品不仅展现出本土优异的扎染工艺技术,同时还能让外国游客认识大马传统美食,一举两得。
南北两地乌达
南马麻坡的乌达(Otak-otak)享负盛名,但其实北马也有乌达,只是烹煮方式及名称不同。李永球指,南马的乌达以椰叶包裹,瘦瘦扁扁,呈长条状;北马的则以香蕉叶包裹,呈三角状,北马华人称之为“鱼包”(闽南语),从太平到玻璃市皆是同样的吃法。不过,鱼包在北马的畅销程度不及南马的乌达,因此较为罕见,仅在一些地方的小贩中心或咖啡店偶尔会见到,“而且不是要找就能找到,可能需要提前预定。由于这道食物在北马并不盛行,因此一般人只会到巴刹购买,或自行在家制作。”李永球解释,南马乌达以烤的方式烹煮,口感较为干实;北马则以蒸煮的方式烹调,使鱼包保留了较多的水分,吃起来的口感较为软绵。
百搭糯米饭(Pulut Lepa)
本地有一道以香蕉叶包裹著糯米,糯米中有参巴虾米内馅的糕点。民俗历史田野工作者李永球透露,或许是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这道俗称“Rempah Udang”的糕点在东海岸变成了“Pulut Lepa”,馅料由虾米改为鱼肉,吃起来的味道也大不相同。
口味相异 粉面同源
猪肠粉是华人熟悉的食品,可单吃,亦可搭配其他佐料淋上辣椒、甜酱或咖喱一起吃。旅游策划人黄文升早年因艺人身份走遍全国各地,后来投身旅游领域就更了解本地美食了。他说,吉兰丹、登嘉楼及彭亨东海岸三州有一款马来式猪肠粉叻沙“Laksam”,粉面外观跟我们熟悉的猪肠粉极为相似。他指,东南亚的粉面类都源于中国,而这些食物在东南亚各地与当地人的食物结合后,衍生了很多新的小吃。以肠粉为例,就有越南的河粉“Pho”、印尼的“Mae Bak So”、泰国的泰式炒粿条“Pad Thai”等等。
来自登嘉楼的导游林永健表示,这粉面看似猪肠粉,实则跟粿条更相似。与猪肠粉相比起来,Laksam并没有猪肠粉表面的那层油,口感较为粗糙。询问过售卖Laksam的马来店主方知,这是用粘米粉做的,因此口感与猪肠粉相差甚大。Laksam,听起来与亚三叻沙相似,但其实味道差异颇大,前者口感酸辣,后者则是咸辣。这道菜的汤汁以鱼肉及椰浆为主食材,喝汤时能吃到鱼肉,带有点椰浆及黑胡椒的气息,里头也放了一些红葱头,能达到提味作用。
纯白鱼条不油炸
午餐与晚餐之间,想吃点小吃解馋,炸鱼饼、鱼条(Keropok Lekor)肯定是下午茶清单里的食物之一。无论是办公楼楼下或是住宅区附近的路边摊子,都能轻易找到这道富有本土风味的小吃。城市里一般都以油炸方式烹煮,鱼肉鲜味加上酥脆口感,很容易让人停不了口。不过,作为盛产鱼条的东海岸地区,当地人的吃法可就不止是油炸了。
东海岸的鱼条分为华人式及马来式的烹煮方式。林永健透露,东海岸的华人鱼条并不是我们一般常见的灰褐色,而是白色的。“听起来有点难以想像,或者说它是长条形的鱼丸,比较能理解它是什么样的。”华人的做法是将白色的鱼条蒸熟,搭配加了点酸柑汁的峇拉煎(belacan),味道酸辣,十分开胃。
东海岸马来式鱼条则分为炸鱼条及烫鱼条,虽然两者一样是鱼肉制品,但炸鱼条的面粉相对较多,吃法与其他城市相似;而烫鱼条则是先用热水煮熟,再过热油即可上桌。林永健说:“从体积就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烫鱼条比一般的鱼条还要长,且吃的时候能闻到比较重的鱼味。”
椰浆饭不拘一格
说到国民美食,椰浆饭(Nasi Lemak)肯定就是重中之重,外国人也都认识这道美味。大部分地区的椰浆饭都是饭搭配参巴、花生及江鱼仔,但在东海岸地区,因靠海的关系,椰浆饭里的佐料不是江鱼仔,而是鱼肉。
“无需特别加料,就算是普通的椰浆饭,里面也有鱼肉。”林永健指,东海岸的椰浆饭售卖形式跟吉隆坡不太一样,吉隆坡的椰浆饭可随意加菜,与杂菜饭相似,但东海岸人吃椰浆饭只会加小吃,如各式各样的炸鱼饼等。
微缩大马美味 TinyPinc Miniatures
TinyPinc创办人林慧瑛在10年前开始接触迷你模型(Miniatures),当初只是当作一项兴趣。然而,这类手艺在国内不普遍,几乎找不到相关教学和所需材料。她笑说:“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茨厂街的一家文具店找到了制作模型的纸黏土,便将它们买下,开始动手专研。”刚开始,她仅能上网观看国外创作人的视频和教学,并由此学习和模仿他人所制作的甜品模型,像是法棍面包、蛋糕等。
“我渐渐发现,国外的创作者制作的模型都带有自身国家的元素,而我的作品却缺乏特色。身为马来西亚人,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迷你模型中注入本土特色。”因此,她开始从本地传统美食下手,第一次的尝试献给大马人非常熟悉的“红龟粿”(Angku Kuih),并将之制成耳饰。
之后,她也陆续制作了更多逼真且充满细节的迷你食物模型,像是榴梿、蛋挞、椰浆饭和曼煎糕等,“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榴梿模型。在开始制作前,需要先依据大小和形状版图制作模具,再把纸黏土放入,完美按压后取出。”然而,拥有模具并没有简化后续制作,因为将黏土取出时还得确保模型状态良好,否则需将相同动作重复多次直到成功为止。
林慧瑛表示,像是榴梿刺、肉骨茶瓦煲里的食材和烤面包表面的微焦和酥脆感,都必须考虑周到,因此从制作模具到最后的上色、喷漆都不简单,想必这也是来自手作的温度吧。
刚开始,制作迷你模型不过是林慧瑛的休闲放松方式,所有作品也只和朋友们分享。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友人托她客制一对耳环,久而久之,她接到的单子也日益增加,客户群里除了外国游客,也有游子向她订购手作耳环,即便身在他乡,也能透过迷你模型缅怀家乡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