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生活停摆,
也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过去的许多习惯。
今年清明,你祭祖扫墓了吗?
还未扫的墓,待行动恢复自由后,
会否接著完成?
清明节是华人的传统节日,大马华人向来重视,祭祀活动受行管令影响,无法如常进行,是史无前例的事。过去,扫墓祭祖被视为孝道的表现,家中长辈和相关单位都尽可能教育和宣导,希望年轻一代从小参与祭祖仪式,以便传承这已有数千年历史的节日。但,今年的“意外”,让这个说法有了微妙的变化。民众受促切勿在行管令期间外出扫墓,包括义山、私人墓园等各单位都相继呼吁在家祭祖,以替代方式表达孝心。
虽说疫情什么时候会受到控制目前尚未可知,但清明节过了,能否接著完成相关仪式?即便无碍,又有多少人会这么做?吉隆坡广东义山行政经理魏仕洪受询时指:“从来没有一种说法是,清明节过去了,就不能扫墓。扫墓的日子其实并无限定,只是大家习惯性地选在清明进行这件事。”他强调,广东义山全年开放,待疫情缓解,主家可安排时间前往。
慎终追远存心意 扫墓何必在清明
行管令对清明扫墓的影响,或多或少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习俗的观点。从今往后,扫墓祭祖的方式会否有变?吉隆坡广东义山行政经理魏仕洪、生命礼仪公司一圆创办人辜伟伦及陈勇丰不约而同认为,即便是传统文化,也会随著当代生活和社会发展有所变化,相较仪式,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
清明扫墓是绝大部分大马华人一年之中的大事,即便行管令未落实前,疫情已到人人自危的地步,家中老一辈对“今年放弃扫墓”这件事仍是不置可否。当然,或许有人对习俗格外执著,但生命礼仪公司一圆创办人之一陈勇丰也不怕直言:“部分嚷嚷著一定要去的人,未必是坚持清明一定要扫墓,而是抱著侥幸心态,认为没那么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因为太阳很晒、扫墓离得很远,甚至认为今年是最适合扫墓的时候,因为人少、不拥挤、最舒服。”他补充:“一向对传统文化最执著的学者,也没有站出来说扫墓必须在清明。”
在家祭祖亦无不可
今年的清明节落在4月4日,一般而言,前后两周都是适合扫墓祭拜的日子。但行管令在二度延长前,直至14日才结束,大部分人已选择在家祭祖作为替代方案。今年的清明节也算是就这样过去了。陈勇丰透露:“一直有在和Alan(辜伟伦)谈,任何时候都可以扫墓这件事。清明节的文化价值在于慎终追远、家庭同聚,不一定要到坟山才能传承文化,只要明白文化背后的意义,在家祭祖也能突显它的文化价值。”
他接著说:“往年固定会去扫墓的,在疫情过去后也许会择日前往,但可能就无法所有家庭成员到齐,也有一派是今年的清明既然已过,那就等明年再去了。”基本上端看对方是形式上的配合者,也就是清明到了,所以去扫墓;还是受情感上的驱使,想要为先人修坟、清理环境。他指,某程度上这和殡葬业者和媒体如何传播资讯息息相关,“扫墓,不一定要在清明节,这是我们想传达的讯息。就像情人节不一定要在情人节过,并没有说错过了就不能再庆祝。”
辜伟伦打趣道:“只要你敢去,义山、墓园又有人开门给你,你随时可以去扫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在清明节以外的日子到墓园的习惯,更不用说是给人阴森印象的传统公墓。他说:“以前没私人墓园时,义山杂草丛生,也不是每天都开,每年清明扫墓,也是和修坟人当面沟通的时候。”陈勇丰补充:“为什么都选在清明节去,主要也是方便义山的负责人,他们会在开放前先做整理,也在那时候让主家缴费。到义山扫墓挑战比较多,因为有的义山并非常年管理和开放,主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去。无关禁忌,就只是人烟稀少,比较可怕。”
一圆(Yi Yuan)是今年2月29日正式开业的生命礼仪公司,创办人辜伟伦及陈勇丰年纪虽轻,但合计有15年殡葬业经验,致力以更积极现代的方式看待这古老的生命行业。
传承仪式背后的意义
受疫情影响,不能亲自到先人的墓碑前扫墓祭拜,人们必定已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如果要说不好的一面,那就是人们意识到原来可以不去墓地/墓园,那明年、往后也大可不去。”辜伟伦指,如果人们注重的是仪式,那祭拜便是肯定要做的,也是基于这样,衍生出代拜的模式。但除了仪式的传承,文化的教育更为关键。但他也强调:“每个人表达心意的方式不一样,没有说某一种做法就是正确,另一种就是错误。其实说到底,节日背后的意义才是核心。”
陈勇丰接著说:“任何的形式都有它的意义。小时候跟著父母去扫墓,长大了成为父母后,也自然会带著孩子去,其实这也是一种教育。仪式的传承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你是在体现形式背后的意义,只是它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来形成。就像丧礼上也有很多仪式,很多形式上的东西,人们未必了解,但还是跟著做,而那些仪式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今年的清明,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遭遇,祖先的坟没有后人亲自献一朵花、上一炷香,辜伟伦笑说:“不会因为这样,明年大家就都在家清明了。了解了清明和那些仪式的意义,明白为什么要去扫墓,便会促使人们想要去扫墓。”故人最后落脚的地方,对亲友来说,必定有著不一样的意义,是过去点点滴滴的联结。
不知变通 谈何捍卫
华人祭祖注重仪式,准备三牲酒礼无可厚非,但若说真正了解到清明背后慎终追远,家庭团聚的意义,或许就不会太介意供品是否铺张。陈勇丰坦言:“我们不会阻止你浪费,也不反对。因为每个人有他的个性、态度和生活方式。就像中国人请客,盘子不能见底,这是他们表达谢意的方式,你不能让他们别这么做。”他接著指:“但我们知道这些食物只是孝顺的一种表示,食物带回去后根本没人吃。”
如何在环保课题备受重视的今时今日,传承清明的仪式与文化,成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供品烧得太多很浪费也很污染,但又不能不烧,那是不是可以使用再生纸,做得精致一点,做得小一些,要跟著当下的主流文化变通,而不是无论什么情况,都坚持要一定的尺寸,一样的量。”他说:“如果不懂得变通,不单无法捍卫文化,还会失去它。”
于传统与现代中找平衡
从事殡葬业10年,辜伟伦有感:“文化要传承,就要融合现代方式,找到一个平衡点,用现代的方式去推进。”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变化,也从来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双方要相互配合,不能一下子全都抹煞,“台湾有墓园定下规矩,不能烧外面买的祭品,只能向该墓园购买。消息一出时,骂声四起。但它的祭品是当地政府认证,排出污染物质最低的,推行了好几年后,现在已是带头的位置,环保也已经成了大趋势。它没有在一开始就禁止焚烧,而是一步一步慢慢来,教育民众。”
陈勇丰也说:“无论是丧礼上还是拜祭时,会发现供上的食物是很形式化的,1饭5菜或更多,一看就知道不可能吃完,有时候摆了就丢,你也根本不知道是对方(逝者)喜欢的吗?也不知道那些食物好不好吃。我们鼓励减量,但做得精致,是连自己也会感觉有食欲的餐点。”他建议,祭拜时何不就把画面想象成对方还在生时,一家人要吃饭。把饭格带到墓地/墓园,让先人先吃,点一炷香作为象征,香烧完后掷茭,得到应允后便现场把饭菜吃掉,如果现场情况不允许,就分一分,打包带走,而不是在墓前摆上满满的饭菜,然后一走了之。
无需大肆铺张 孝意才是核心
吉隆坡广东义山拥有125年历史,位处市区黄金地段,行政经理魏仕洪受访时指,民众遵守行管令,清明当日,无人到义山扫墓祭拜。但在行管令落实前的周末(3月14、15日),碰上学校假期,仍是有大批民众前去扫墓。
魏仕洪强调,广东义山全年开放,待疫情过去后,主家可随时前往拜祭,“本来就不是只有清明节才可以来扫墓,只是大家习惯在清明节过来。其实重阳节、大年初一也会有人来,有心的人,一年来几次也无所谓。”他指,骨灰塔只要在开放时间内,都可前往,至于土葬者,平日拜祭的人较少,“但我们的种草计划已实行4年多,并不是清明节前才修剪,早已挥别以往坟山给人的印象,不再是杂草丛生,阴森恐怖。”
今年清明,提倡在家拜祭,可说是开了先例。魏仕洪坦言,不排除清明扫墓的习俗在将来会有所变化,“随著时代转变,它一定也会有变化,现在的扫墓也不同于200年前。”说到底,清明真正的文化意义是什么,才最为重要,“中华文化重视孝道,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并借由拜祭的行为去感恩。不管将来形式怎样转变,孝道这个核心价值不会变。”
他接著说:“年轻一辈可能会选择海葬,要拜也不知道去哪拜,但只要那个核心还在,就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替代,去海边思念对方,也是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很多新家庭可能不在家里安祖先牌位,那需要的时候,摆一张用作拜祭的台,也是一种形式。”他认为,思念亲人才是清明的真正意义,“不需要烧银行烧飞机烧大炮,也不用比谁的香比较大支,我们向来也不鼓励放鞭炮,因为那不是孝道文化的表现。很多东西是商业化的产物,是商家让人们以为必须这么做,才是清明祭祖。”
要说今年和往年清明最大的不同,他笑答:“表面上来看,垃圾少了很多。毕竟在家烧祭品,有些限制,规模自然会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