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画廊担任策展人,相等于在最高艺术殿堂里物色艺术作品、策办展览,接触一级艺术家,也不时有机会出访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绝对是大部分艺术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工作。陈慧君是大马国家视觉艺术画廊(National Visual ArtsGallery)策展人之一,笑言外界虽普遍对公务员有负面评价,但自己是由衷热爱这份工作,希望能在这条路上不断精进。
国家画廊目前正进行著一项命名为“形成”(Formation)的展览,是“制图”(Mapping)计划中的一项展出,这项计划一共呈现1920年代至60年代、1960年代至70年代、1980年代至90年代和1990年代至2000年马来西亚现代艺术4个重要时期的发展进程。1920年代至1960年代是现代艺术氛围“形成”的时期,艺术家、艺术协会和艺术学院涌现。
这一系列展出起始于今年,将在2017年完整展出,是一项难得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把本地丰富的艺术史以生动清晰的方式呈现。陈慧君指,团队计划把这项展览定为固定展览,也就是说将来人们走进国家画廊,都能或多或少对本地艺术发展史有所了解。这可说是打破了到国家画廊只是看艺术展览,却看不见历史脉络的盲点。
关注历史,也设定未来方向
陈慧君2010年加入国家画廊,前5年都在教育小组服务,除了公共活动也策展,针对儿童、专业人士和乐龄人士举办鉴赏项目,几乎每个星期六都有活动。去年起专职策展,她说:“毕竟是在国家机构工作,必须明白它的宗旨和方向,要了解历史进展和画廊里的收藏,以便推荐、物色和寻找画廊必须或应该要拥有的收藏品,想办法购入,填补历史需求。”
陈慧君补充:“从手工艺品、现代艺术(Modern Art)到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本地艺坛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我们除了关注历史,也定设未来的艺术方向。”她坦言,策展人分为机构里的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在体制里服务,有较低的工作自主性,主观意识不能太强,“在展览内容上,主要是协助外头的艺术家或单位与画廊内部的合作,外头交上来的提案和内部计划书,两者都要考量斟酌,做决定的过程相当耗时。”尤其策展人也是一名艺术创作者时,更是要学习把主观意识压下去,坚持只在展览的呈现方式上给予意见。
国家画廊目前馆藏4000件,除了固定展览,也不时配合其他团体举办展览或是艺术家个展和回顾展,比方说与国家癌症协会配合的水墨画展刚在前两日卸展。
陈慧君透露,国家画廊也将在明年举办首次吉隆坡双联展。值得一提的是,创立于1958年的国家画廊早在1975年就举办2年一届的The Young Contemporary Award,至今这项比赛仍然持续举办,是当代年轻艺术家崭露头角的有力平台。
纯美术系出身,更爱幕后工作
陈慧君本身也是艺术家,毕业自理科大学(USM)纯美术系,现时正进修硕士课程。她认为,作为一名艺术策展人,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不仅仅是艺术画面上,而是历史等学术性质的领域也必须涉猎,甚至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等也牵动著艺术的发展。
陈慧君提到在本地进行艺术工作,并不是能在短期内见到回馈的事,以国家画廊的淡季为例,她说:“我们的文化氛围未成大气候,年尾是最少人的时候,先是重要考试,后是趁著年终假期,大家都外出旅游了。反之3月到7月是旺季,大多是学校组织的团队和随吉隆坡观光巴士(Hopon Hop Off)到来的外国旅客。”
据陈慧君透露,国家画廊的原址是现时的大华酒店(Majestic Hotel),因临近火车站,占尽地理优势,在早年非常有名,访客络绎。“后来杨忠礼集团为发展用途拿下了大华酒店那片地,以建造了现在这栋建筑让国家画廊安身作为交换。可惜的是,它不是以画廊的需求建造的,虽说建筑现代化,空间也大,可是尖型屋顶的建筑面对漏水问题,对画廊来说是一大挑战。”
无论如何,国家画廊走过风雨,见证岁月流转,不管是以策展人看待工作场所的眼光,抑或是以艺术爱好者的身份看它的指标性意义,陈慧君都心存感激。她说:“是先锋前辈的打拼,才有今天所见的一切。”在艺术的推动上,陈慧君有她自己的愿景,既然选择纯美术,却不走艺术家的创作路,她笑言,比起站在台前,自己更喜欢幕后工作。把一点一面牵成一条线,甚至形成一个圈子,造就一种氛围,对她来说,才是更大的成就感。
“其实在这条路上最温馨的,是许多年长的大艺术家他们不在乎辈分,不摆姿态。”她说:“策展人除了规划空间,其实也是在进行著人与人关系的管理与经营。每个人因为不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体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了解艺术家的人生态度,他的生活、观念和哲学,真正地认识他,才能展现他最好的一面。”
艺术,还是要顾及道德
来自柔佛州小镇昔加末,陈慧君小学2年级时因最好的朋友喜欢画画,又碰巧前校长的女儿回校教美术,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时段,陈慧君都随著去涂涂彩彩,由此埋下种子。中学毕业后,因喜欢人体和动作的描绘,选择了动画,但在学院里念了一年之后发现,要在第三年才正式接触到动画制作,担心只有一年时间不足以为进入业界做准备,她在第二年就转科系念纯美术,后再到理科大学深造,取得学士学位。
目前而言,在本地仅有砂拉越大学(UNIMAS)提供艺术管理的学士课程,而策展虽是一门专业,但在本地只是艺术管理课程下的其中一个科目。陈慧君指:“本地艺术家被迫戴很多帽子,因为策展人不够、作品不够,所以什么都得做。”
策展人是利用空间协助展品和看展人产生联结的角色,她说了一句相当有意思的话:“即便是艺术,说到底,还是有道德上的考量”,因此策展人在进行设置,诠释概念的同时,审查和过滤也是工作之一。“暂且不论是课题敏感,还是呈现方式敏感,或许更应该先思考的是艺术家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做?”
另一方面,她也坦诚,国家画廊目前确实较缺乏互动空间,“我们之前有设置留言墙,毕竟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但无奈人们责任意识不强,不懂得保护,破坏力大,在建与拆卸之间,经营和维护的过程不符合效益,所以近来都没有再做了。”
Q&A
问:如何定义一名策展人的成功?
答:也不是没有策展人搞了个大展就红起来,但相对而言,稳定性还是比较重要,而且个人荣耀比较可能发生在独立策展人身上。就我而言,若是办了个展,有人说很喜欢,或是很多年后还会提起,那就表示我做到了!若是过于追求名利,既不长久,自己也不舒服,感觉会不断地被分散注意力。我绝不希望聚光灯一直打在我身上。(那你的追求是什么?)做有教育性、简单又能感化人的东西。还有就是学术方面的个人提升,希望自己一直进步。
问:整个艺术圈子在近几年来是不是有较成熟的转变?
答:绝对是。这五六年里,变化挺大的,不说国家画廊这样的国家机构,商业画廊开放,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平台,独立空间也还存在,让暂时挤不进商业画廊或是不愿被商业化的艺术家容身,另外还有拍卖会、艺术展,艺术活动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