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坪林大街上,常出现一个骑著四轮电动车的身影。他是胡庭硕,创办“社会创新巴士”、“金瓜三号”和“一间坪林”三家社会企业,获颁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青年创业智库荣誉导师,也是首届行政院青年顾问。去年,他去了坪林,作为实践社会创新的起点。
摩哆车弯进略有坡度的老街,胡庭硕熟络地和各家摊商闲聊,连路边穿高中制服的学生也大喊“胡庭硕!”俨然就是当地人。“是坪林选了我,”胡庭硕从小就羡慕同学过年过节可以回乡下,农村之于胡庭硕是憧憬。
为了了解坪林,他从图书馆搬了几十本坪林的书,又因为想要让更多人喝到坪林的好茶,推广茶的品牌,他又研究茶。他说,一件事情不能从头开始,要从60分做起。
2014年夏天,胡庭硕和伙伴接手台北科技大学在坪林承租的旧民宅,发展深度旅游,主打三天两夜的农村志工假期。活动强调手作、设计思考、食农教育,带年轻人走进农村。因为住址就在坪林的金瓜寮三号,金瓜三号之名应运而生。
为了全心经营金瓜三号,台大法律系的他选择休学。但因为与伙伴的理念不同,经过一年,他转移到坪林市区,将旧民宅改造成社区书屋,建造共同住宿的空间──一间坪林,复制金瓜三号的商业模式。
迎接旅客时,团队会递上象征农村的斗笠,夏天奉上冷泡茶,冬天则是茶叶蛋。白天分派工作给各志工,挑肥料、挑茶叶、或陪老人家聊天;午晚餐都是志工自己用在地食材烹煮,也举办工作坊,邀请农民与讲师;而晚上,则是反思与分享的时间。
搭起农村与都市的桥梁
“现在青年返乡都有一定的剧本,好像对土地要有很深的情感才能回乡,但这其实是一种阻碍,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去农村,就跟我去西门町开一家咖啡厅一样自然?”他总习惯用反问的方式,提醒自己要搭起的,是农村与都市之间的桥梁。
长期以来,人口外流,缺乏劳动力与消费力成为农村的主要问题,但胡庭硕透过规划志工假期的方式,将年轻人带进农村,带给农村新的价值观,让年轻人利用自己的专业帮助在地的茶农或店家。
对他来说,每一个专案代表的,都是一次次的文化传承。“我希望,让每个人了解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个选择,都能成为改变台湾的力量,所以我选择在这里为台湾农村做事,”沉吟许久,农村还是他口中的关键字,更是他从分享理念到实践社会创新的起点。
不害怕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以前庭硕的手可以举起来摸到耳朵,但是他现在手只能到这里,”一间坪林共同创办人蔡孟宏,边说边把手举到肩膀的高度。两人认识两年半,他也目睹胡庭硕的肌肉不断退化。以往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够搀扶,现在却需要两个人,这些都是不断萎缩与失去的证明。
面对身体的变化,胡庭硕幽默应对,“我在浴室放两支牙刷,因为如果手没力,牙刷掉了,我就不用花力气去捡,直接用另一支牙刷。”而走路,他必须紧抓著桌沿起身,才能缓步向前。“最近不管什么姿势都会痛,”他边走边说,还带著笑容,“我为什么要害怕不能改变的事情?”因为不能改变,所以不害怕,也没有时间害怕。
胡庭硕曾在书里写道,人生课题早就写进逐渐萎缩的身体,只能以三倍的节奏经营人生。“我承认我是团队里最无情、最势利的人,因为我没有办法想明天。”不去想明天,所以胡庭硕习惯塞满自己的“今天”。
除了一间坪林,胡庭硕还和伙伴成立公司“厝味”,进行文创跟社会设计的专案,包括进行募资的“好茶计划”,推广台湾茶品牌;还有永和的青年旅馆“一九四九”,以国军撤退来台的背景为设计元素,旅客还可以选择喜欢的花布,设计床单。未来他还想在猴硐跟乌来建立第二间、第三间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