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食品,曾是早年台南人心中的西点面包、进口奶粉的代名词,近年却因主打包子,重新受瞩目。再度擦亮这块招牌的第三代刘音岑,曾在童年时,看见阿公刘锡?手里的风光,却也因母亲与阿嬷的婆媳失和,懵懂中被带离老店20年。直到第二代的父亲罹癌病逝,她和母亲才又定居台南,也传承“冻过再蒸也要好吃”的包子作法。
多年的年轻女子接班60年老店,外界都在等著笑话,她却不顾外界眼光,用不按牌里出牌的创意包子,让奄奄一息的老店活过来。
1952年,刘音岑的祖父刘锡?看到台南美军在吃吐司面包,觉得这新鲜玩意应有商机,于是找了学过西点的师傅来做吐司卖,很快地,就在惯吃卤肉饭、碗粿等小吃当早餐的台南掀起风潮。
“当年卖吐司的方式和配送羊奶一样,是每天早上送到订户家中,但一片吐司可换好几碗达粿,所以一家订户多半只订二三片。店里的员工每天早上便是切好吐司,挨家挨户送到订户家。”刘音岑说。
由于常有美军上门买面包,刘锡?也比手画脚和外国人以物易物。“阿公发现老外很爱台湾日常生活用品,有时用筷子跟美国人换苹果,有时用瓷碗换西式饼吃,再放进店里卖,渐渐和外国人熟人,也透过管道进口奶粉、罐头、饼干。”刘音岑止不住笑,“阿公超有生意头脑,脾气却又差得不得了。”
大起又大落
尽管如此,1960年至1980年间,克林的进口商品在台南仍具名气。每年过年送礼旺季,店里都是一二个月就忙著包装客人订的礼盒。
但随著进口日趋方便,克林生意开始走下坡,不得不顺势转型成小型超市,继续卖过去的进口商品,也卖台南膨饼、汉饼等传统糕点和鲜肉包子,然而,一如美人迟暮,春天始终没有回来,克林陷入苦撑。
大约同时间,刘音岑的母亲与阿嬷也爆发意见冲突。“小学三年级的某一天,老师把我喊出去说‘你今天要转学了’,我一头雾水走出教室,只见妈妈提著行李在等我,阿嬷却在旁哭。”
那是刘音岑对台南童年生活的最后印象,也在那天,她随母亲离家出走,先到苗栗外婆家生活,后又定居台北。
创意新花样
一年半前,父亲挨不过病魔而离世,她和母亲继续延用父亲模式,向家族承租店面接下包子生意。因为离家多年,自己较像旁观者,“过去阿公和爸爸不在意服务,但时代不同,不能客人一进门,就插著腰间‘买啥’。还有,不能只卖老客人,也要吸引年轻人。”于是她在鲜肉包之外,自行研发出麻辣臭豆腐包、菇菇包、可可红豆包等等,且要求每款包子都有各自的形状。我随口问老员工,年轻老板做新花样,不习惯吧?员工赶紧摇头,“不会不会。”
刘音岑笑了起来:“现在就不会,我刚回来时可不是这样,我想做新口味,他们都没说没有人这样做。”
她在台北时曾和朋友合作开餐厅,对厨艺并不陌生,但刚开始老师傅并不服。“我脾气也硬,每种新口味都是自做到满意,才让师傅试吃,定叫他们心服口服。”
她还突发奇想把台南人当成月子补品的黑糖膨饼,颠覆成养乐多、披萨、咖哩、草莓等多种口味,甚至拿来当成冰淇淋饼壳,推出膨饼冰淇淋。“台南天气热,孔庙又都是观光客,结合传统又不失现代感的产品才能久远。”
她又用托包子的姿势,托了二大盘的膨饼到冰淇淋柜上,“可惜,那些想看我笑话的人,目前为止还没机会看到。”
父亲的执著
5年前的过年,刘音岑照例和母亲一起回台南,意外发现店里的包子生意因台南旅游风兴盛,慢慢有起色,于是她首度认真观察父亲对销售包子的执著,“店位于孔庙对面,很容易吸引人潮,我爸取名‘台包’,又在门口蒸包子,一有客人,就拉著人家试吃。”这时她才想起高中时父亲就告诉她:“过去大家只注意到面包和洋货,其实我们以猪肉、香菇、蛋黄为馅的鲜肉包更好吃。”
只可惜,没多久父亲竟发现罹癌,刘音岑不得不选择辞去台北的工作,和母亲回到台南照顾父亲。“和爸爸相处多了,才知他夹在传统思维的父母和负气妻子间的心酸,借酒浇愁却又被阿公痛骂‘乎某跑掉,还喝成这样,没路用的卡肖。’”
父亲得知自己来日不多,急著告诉刘音岑制作包子的方法。“爸爸认为在台南卖包子料好只是基本,关键在外皮冻过再蒸也要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