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粮食供应失衡,价格飙升下,各国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如今全球有超过20个国家,包括了我国,实施了粮食及食品的出口禁令。
然而,一国基于本国粮食安全考量,祭出粮食保护主义壁垒,限制农产品出口,也会进一步加剧区域,甚至全球的供需矛盾并推升价格。如我国将从6月1日起禁鸡只出口,对邻国新加坡消费市场情绪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同样的,全球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尼早前的棕油出口禁令,也令我国棕油价格水涨船高。
这是因为各国保护本地农业政策以及农产品结构限制下,许多农产品并不像工业产品般可在全球通行无阻,反之农产品在全球自由贸易程度上本来就不高,一旦农产品贸易收紧,将会产生传导效应,各国为寻求自保,限制出口,增加存量和采购,进而加剧市场恐慌,产生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各国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将让全球陷入囚徒困境,即一国最佳选择,却非整体如区域或全球的最优结果,甚至可能引起反效果,加剧粮食分配的无效率和不公平,引发更糟的局面。日前,一些出席的世界经济论坛的领袖,就担忧各国粮食贸易保护主义会因此引发全球更广泛的贸易战。
譬如,在2007-2008年期间全球粮食价格危机中,一些粮食生产国纷纷实施出口限制,如主要大米出口国印度、越南、泰国等,结果导致市场出现恐慌抢购,进一步令农产品价格飙升,更有40多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因粮食价格飙升,通膨居高不下,导致社会陷入动荡不安。
无论如何,相对于2007至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和高油价推动,此次危机形成因素更为复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5月初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就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和新冠疫情,加剧了本次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更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
疫情打乱全球供应链
首先,是2020年全球大规模爆发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全球的生产供应链,这包括了粮食生产,导致供需失衡,进而引发了全球的通货膨胀,从原油到贵金属,再到如今的食粮。尽管经历了两年多,新冠疫情已有所缓和,然而全球供应链的断裂,依然还待修复。
其次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对全球多个主要粮食生产国造成了破坏,进而抬高了粮食价格,包括畜牧业所需的饲料。当然,俄乌战争则是把这一波的浪潮推上高峰。
尤其俄乌两国在全球粮食贸易中举足轻重,两国小麦出口合计占了全球1/3,玉米出口量则约有20%,如今一个被制裁,另一个则因战火而无法进行有效生产,这无疑对全球粮食供应带来重大打击。再加上,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导致全球化肥及能源的减少,也间接拉动粮食的生产成本。
在我国,为了稳定物价,政府除了制定顶价机制外,也对许多统制品提供生产补贴,甚至禁止外销,如近日的鸡只限出口,以求稳定供应,不让物价飙升。然而基于执行不力,加上补贴机制的缺陷和不到位,导致效果不彰,甚至成为通膨和供需失衡的罪魁祸首。实际上,许多国内外的实例已表明,当市场价格被政府强力压制时,再加上政府失灵的调控,不只无法解决民困,更会加剧情况恶化。
从快餐连锁店的薯条短缺,到鸡肉的缩水,这一波的全球粮食危机不会止于此。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波浪潮会否在一些经济落后,又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引爆另一轮的风暴?别忘了不久前斯里兰卡就因食物短缺和通膨引发政治动乱。如果加上经济持续低迷,这轮粮食危机会对全球各国的冲击将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