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统与伊党的合作在金马仑补选开花结果,为下野的巫统找到了止损点,也让伊党成了造王者,更令前首相纳吉形象一夜翻转,从509后的“政治负资产”变为国阵/巫统的“网红”,这会否就是国阵/巫统的转折点,还是西谚所言一燕还不成夏?
从现有各方的分析得知,希盟此次补选,实际上依然稳住华印裔的支持率,在一些原住民选区的得票也有所增长,但无法攻下金马仑,反以更大的多数票败阵,主要在于一向倾向希盟的华裔投票率减少、马来票没有突破,加上伊党支持者的选票转向巫统原住民候选人,最终令国阵笑到最后。
这些现象的背后,有著千丝万缕原因,毕竟不只每一场选战是不一样的,同一场选战也可有不同的诠释。而接下来的雪州士毛月补选,将会是另一场权力的博弈,尤其土毛月补选将会由希盟内代表马来人/土著政治力量的土团党上阵,对垒国阵的巫统,巫伊联手的种族、宗教牌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更是各方的关注。
然而,行动党长期被巫统及伊党妖魔化下,即使当了执政党,换上希盟标志,其也无法在短期内,扭转乡区的土著,尤其是马来人及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这是希盟的软肋,也是马来西亚的种族及宗教政治的缩影,无法跨越这陷阱,我们将永远走不出恶质政治的死胡同。
因为,政治的宗教和种族两极化趋势,必将衍生歧视,甚至仇视,最终成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也会拖慢经济的发展及转型。从《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的签署到不签,重提土著扶弱政策等,显示了希盟在改革步伐上,遇到阻力时的裹足不前及民粹化。
金马仑败战,为希盟的前景以及改革的步伐投下了阴影,要如何走出种族及宗教主义的魔咒,缩短改革的磨合及阵痛,让民主的春天结出累累的果实,不只是希盟的考验,也是新马来西亚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