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财政预算案里提出的产业众筹平台,以作为首次购屋族的替代融资计划,尽管有关详情还有待当局公布,但这项财长宣称为全球首创,由私人界推动的众筹平台,已引起朝野的争议,各界的关注。
实际上,随著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众筹平台在一些国家,如中国可说是遍地开花,从解决个人创业、商家融资,到公益的筹钱治病、图书出版,甚至实现个人梦想及愿望的出游、婚礼,可说形形色色,效果各异,利弊互见。
在我国, 证券监督委员会早在2015 年就制定股票型众筹( Equity Crowdfunding)监管框架,是东南亚的先行者。截至今年6月时,国内注册的众筹平台,分别有7家股票型众筹及6家P2P(对点)融资平台,共融资了1亿1800万令吉,受惠的企业则达到300多家。
所以,产业众筹不管是只限于机构及发展商提供资金,或是未来可能开放给民众参与的模式,以解决个人购屋融资的问题,其本意可能是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著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譬如屋价的升降,购屋者还贷能力、利率水平等,将影响著计划的成败。一些房地产界的人士就指出,产业众筹有许多模糊的地带,而且在国外也有许多P2P失败的例子。
在国阵执政时期,曾有建议由屋业发展商为购屋者提供贷款计划,当时就遭到许多在野如今已在朝议员反对,认为是协助发展商脱手滞销的屋业,却无法真正的解决房屋需求与供应失配的结构因素,如屋价超出一般民众承担水平。如今的众筹方案,又会否是倾向于解决屋业发展商问题?
更重要的是,众筹平台的风险一旦处理不当,会否进一步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暴,类似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尤其目前世界各国对众筹的监管机制还在完善的过程中,希盟在实现居者有其屋梦想的创举时,如何避免让产业众筹沦为“惨业众愁”,是各界不得不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