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协助家庭收入低于1万令吉的中产阶级,支付首间房屋头期的基金(MyDeposit)开跑之际,国际贸易及工业部与城市和谐、房屋及地方政府部,也将联手探讨房贷收紧的措施,并会向内阁建议,要求国家银行放宽房贷条件。
无可否认,目前房市的问题,不是没有买气,而是卖价太高,借贷不易,因此要求放宽房贷,固然可以让更多人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然而,也可能激活打房政策下已冷却的炒房/投机的活动,甚至导致银行出现大批吊帐。尤其席卷全球的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就是源自银行放宽借贷,让许多不符合条件的人获得贷款,最终形成次贷风暴及金融危机,这是全球引以为鉴的。
因此,国行当初为了管制炒作、避免房产泡沫,才推出种种的打房措施。特别是大马的家庭债务比例,是东南亚最高。我国的家庭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已从2007年的60.4%,攀升至去年的89.1%。这与过去数年来的炽热房产交易,息息相关。
而近年来,巴生谷、槟城及新山房价的高涨,已非一般民众能承担。这背后除了反映政府打房不力之外,其实也折射出,我国一般民众的实质收入无法追上房价的涨幅,这也是贷款难批的原因。所以,政府也应该思考,一旦放宽贷款条件,等于银行须承担更高的违约风险,这意味著借贷的成本将提高,最终沉重的房贷压力,不只加重借贷者负担,也压缩生活素质,让民间的资金继续锁在钢筋水泥里,而不是往具有创造力的领域发展。
此外,放宽贷款虽然看似对疲弱的内需,尤其是房地产有所帮助,但这措施除了有利发展商及炒房个人/集团,美化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表象外,也突显当权者依然抱持著房地产为核心的增长迷思,让社会的资源,不管是土地、资金或人力,都投入房地产的开发,以带动经济或社区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