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快,快把厨房里的黑色塑料袋拿出来,车来了!”
和那一袋袋安全著陆的黑色袋不同,吉隆坡家庭、街道、餐厅、学校、工厂的菜头菜尾、纸巾、盒子、罐子、袋子……坐上垃圾车穿街过巷,去到位于增江的垃圾转运站。
驶过转运站大门黝黑的路面,乌鸦飞起。垃圾车先开到地磅系统处称重量,再排队轮候进入倾卸大堂。
“来这里的垃圾必须经过审批,有毒、有害的垃圾不会进来。吉隆坡的垃圾分干湿处理。在这儿等候的是被归于湿类的家庭式垃圾。收集一般大扫除后的枝干、枯叶、特定工厂的干垃圾的垃圾车,会直接去一旁的空地装箱。”在增江垃圾转运站接待的市局官员凯鲁这么说。
垃圾车徐徐驶进倾卸大堂的垃圾槽前,顿一顿车尾卸下车上的废物。大包小包的塑料袋像山泥倾泻般落下。不管是纸张、玻璃瓶、塑料袋、盒子等可以回收的物品或者干的、湿的厨余,来到这儿都没有差别──都是垃圾。
这些倒出来的东西在这里被压缩,“彭”一声,垃圾体积就可减少几倍,进入下方的货柜里。
“一个货柜可以装22公吨的垃圾,相等于五六部垃圾车的容量。要是没有转运站会怎样呢?垃圾车就得直接开到乌鲁雪兰莪县的布吉达卡卫生垃圾填埋场,来回约120公里。这样一来,街上行驶的垃圾车就多很多,消耗的能源相对更多。”
“在这里不分类吗?”我问。“以前有。随著住户分类的倡导、三色桶的提供便没做了。”
垃圾一定有味道,所以大堂里装有系统处理空气。“如果直接排出去,这里肯定会更臭。”
垃圾产生的有毒汁(污水),经生物科技处理达标后排出。
干垃圾处理处有好几个敞开的货柜。“这些是要报销的。垃圾汁会腐蚀,所以货柜得常维修,平均一年得大修。定期更换。”凯鲁说。要是汁少腐蚀不严重,它们的寿命还可长一些。
再望一望,这些货柜身后有许多看似白鹭的鸟不停地在正在装箱的货柜上飞舞觅食。
增江垃圾转运站早在2002年4月开始运作,近年来缓冲区的面积却莫名地缩小。转运站早期只营运17小时,后期改为一年365天24小时运作。
每天平均处理2300吨垃圾,垃圾量逢佳节后必定往上爬。先不看以每吨计算的垃圾费加上维修费有多庞大,重点是这个站不能休息。正如他说的,一休息吉隆坡必定“淹水”。
卸下垃圾后,垃圾车开到称重处纪录重量才离开。要是是市局的车,开走前会先清洗;货柜装满垃圾后,由小拉车拖出外边交给货柜车,扣好后便驶向填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