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里茂补选让人觉得,我国的政治生态,其实在原地踏步。
这么说,其实无关国阵能不能攻下双溪里茂,也不是因为伊斯兰党的多数票有没有减少。而是补选结束后,还有人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华裔选票回流国阵代表了什么、马来选票流向又有什么意义。
这种陈腔滥调,其实说明了,我们依然未能走出种族政治的瓶颈,所以进行选后分析时,总是抛不下种族枷锁,还相信种族肤色决定著某个政权的胜负。
尽管华裔选民人数在双溪里茂只有区区1827人,在这个选区占不到10%,在这场补选中,其实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还有人告诉你,华人是这场补选的造王者。而近期几乎在每一场的大选及补选,都听到有人在说,华裔(或其他种族)是造王者。
我们还听到,一些政治人物煞有其事地说,这场补选代表著巫统输了、马华赢了,虽然马华根本没有参与这场选战。而说这些话的人,可能还自诩来自超越种族、宗教的政党。
以上种种的政治论述,其实夸大了种族对选票取向的影响。
决定一个人的投票取向的,不完全是其种族因素所促成,当中还包括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生活水平、居住的环境、接触的媒体、工作岗位等。
而随著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影响选票趋向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复杂。这类以种族为基础的分析,准备性也越来越不可靠才对。
但是在每一次选举,政治人物、时事评论者与媒体们,总是很不长进地,千遍一律地跟你分析,我国三大种族在这个选区的投票趋势,而三大种族之外的其他族群,也总是很习惯性地被漠视。
似乎,除了种族之外,我们就没有其他办法,去分析我国的选举了。
当505大选过后,首相纳吉形容这场大选是“华裔海啸”时,受到许多人批评,正是因为根据种族去理解选情的方式是错误的。但许多批评者,过后也会重蹈纳吉的覆辙,以种族因素去认识我国的政治发展。
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一场无谓的争论,激辩要促使改朝换代,华人是否就该爱马来人。
为了国家团结,各族之间互相友爱,那是应该的。但是出现这样的结论,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似乎用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