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偷生,还是壮烈牺牲,这是民政党的两难。除此之外,是否还有第三条路?
尽管在代表大会上,多名中央代表提出退出国阵呼吁,但民政党新任领导层却表明,无意退出国阵。
这样的戏码,与2008年大选后那场民政党代表大会同出一辙,说明民政党过去5年来,都在原地踏步。5年前的代表大会上,不也是有多名基层,表达对国阵的不满吗?最后还是中央领导层一锤定音:继续留在国阵。
唯一不同的只是,党主席从当时的许子根,换成了现在的马袖强。
民政党从许子根、郑可扬,直到马袖强,大方向基本上一致,尽管基层传出不满声音,他们完全没有退出国阵的意愿。
许多人在问,民政党还迟疑什么?即然对国阵老大哥那么多怨言,为什么还要留在国阵?民政党当权者最直接的答案是:留在国阵也是死,退出国阵更快死。留在国阵至少可以“安享天年”,何必退出国阵“壮烈牺牲”?
套用纳吉最新口号,政治本来就是“无限可能”(Endless Possibilities),民政党的选择,并非只能在国阵与民联之间二中挑一。
但民政党连国阵与民联之外,筹组第三股势力的魄力也没有。刚卸下代主席职的郑可扬便讲出了它的困难,在简单多数票制之下,第三势力是很难实现的。
设身处地想,民政党的选择本来就有限。但即使继续留在国阵,是否可能做出一定的切割,比如说,在国阵推出一些不受公众欢迎的政策时,以实际的行动去拒绝这些政策?
以国会最近通过的《防范罪案修正案》为例,如果民政党之前立场是不支持这项法案时,只否提起勇气,在国会表决时,根据本身的立场投反对票?退而求其次,至少弃权不投票?
如民政党以行动去说明该党的立场,总比在媒体上不断哀叹,更让公众尊敬。
至于民政党在国阵的地位,该党及国阵其他非巫基成员党应该惭愧,为何他们身为国阵成员党,只懂得不断投诉被国阵忽视?
相比之下,土权不过是个非政府组织,在国阵更什么都不是,他们的意见却往往比大部分国阵成员党更受重视?从这点来看,民政党是应该向土权学习,不是学习他们的种族主义,而是学习他们的政治手腕。
土权的例子也证明,在国阵当中,一个政党或组织在国阵内的影响力,与他们是不是国阵成员党,并没有直接关系。
目前民政党大部分领袖的思维模式,就是不断强调要加强国阵的关系,借此纠正巫统以便走回中庸路线,其结果却是被巫统纠正了。
也许基于种种利益考量,民政党目前未有能耐退出国阵。但如果民政党与国阵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能反而会受到重视。
比如说,主动将他们在国阵成员党的地位,降格成为像印人前进阵线、人民力量党、印度团结党那样的“国阵友党”。换个角度想,退一步,也许更能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