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猛龙,一支代表大马参加东南亚篮球联赛(ABL)的球队。当球迷们正以为这是一支由我国球员组成的篮球队,那就不对了。
在ABL官网可见,猛龙队的使命是“发展篮球在马来西亚达到更高的高度,设想马来西亚有一天能在这项运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既然称之为“使命”,那一定让人寄予厚望了。
扭开电视机,仅看到一或两名本土球员在场上“流汗”,当然不是整场比赛,但绝对是大部份时间。其他本土球员,大概就是坐著等候有限的亮相机会吧,他们无形中已沦为边缘人。显然,这并非是个良性与健康的竞争现象。
是否应该设置首发5人中,外援只能占2席?这也许是一个比较能呈现“双赢”的局面,大马球员也能从中获益更多。若看著外援披著挂名马来西亚的战袍,在球场上展现英姿,那作为观众的我们,为何不选择观赏篮球最高殿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
论竞技水平、观赏性等各方面,ABL肯定不能与NBA作丝毫比较,但前者仍须留给篮球爱好者一个观看或支持的理由。若大马球迷购票进场看的是外援,那本土球员留给谁看?
数据不会骗人。在猛龙队14人的球员名单中,其中4人为外援,而他们的平均出场时间高达30分钟以上,那剩下的时间明显不足以让本土球员表现自己,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场边充当啦啦队。
此外,就连球队主教练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姜,而是一位菲律宾人。无可否认,菲国篮球在东南亚的地位显著,但聘请一位非大马人执教一支以大马国家队为主要班底的球队,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再说,要一位菲律宾教练间接帮助我国发展篮运,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值得我们去探讨。平心而论,外籍教练多半不会以本土球员的角度先出发,而是那份现实无比、挣大笔钱的履历表。
另外,既然球队业主是3位大马人,那就更摸不著头脑了,他人可能误会我国篮球在组一支外援军团。究竟业主是为发展大马篮运而搞篮球,还是为自身业务利益而搞,我们不得而知,也无权过问。大马篮运真的能够通过这样一个令人诟病的联赛,而达到更高的高度?至少就此来看,恐怕不进反退。
在电视机前回过神来,其实再看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输了没什么,反而赢了才不懂要为什么而开心。或许2009至2011年期间的那支猛龙队,才比较值得我们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