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马来西亚的治安愈发叫人担忧了。一宗又一宗鲜血淋漓的犯罪新闻,隔不了多久就一再上演,让人对匪徒的冷血行为心寒。然而,面对罪案,除了谴责、审判,除了敦促警方加强办事效率,更有必要一探罪恶的渊薮因何而生。
在不久之前,一对在跑步的母女遇上数名摩哆匪拦截,母亲疾呼女儿逃跑,自己留下来抗匪,不幸遭刺死。几天后,4名嫌犯落网,竟都是16至18岁的辍学少年。是什么促使这几位少年一步一步走上犯罪这条路?那颗沉沦的种子,应该是在更早以前就埋下了。
在遗弃了他们或被他们遗弃的学校,学生依照学习资质编班,从A到Z,井然有序。这是个注重知识精英的教育体系,老师们也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乐,以教育出未来的医生、律师、企业家为使命,没有多少位老师会希望自己的学生去当技工、建筑工人或农夫。
于是放牛班是累赘,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目下的教育体制只求把学生训练成可以带动国家建设的知识工具,而非依照个人的特质进行栽培,也不注重个体生命的心灵发展。当一个人的价值只靠一张薄薄的成绩单来评定,辍学生不过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否定自己的体制。
辍学不是绝路。但在目下的情况,受低程度教育者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尊严地过活,并不容易。现在流行“都市新贫族”一说,一名月入两三千令吉的大学毕业生,由于背债、高消费等压力,生活仍免不了捉襟见肘。没有文凭优势的人想靠学习一技之长出人头地,更是艰辛。
政府之前打算落实900令吉最低薪金制,引起业者广大反对声浪,可见薪资少于900令吉者不在少数,不知这些人在长期受雇主剥削的情况下,是过著怎样的日子。政府允许业者从外国引进大量廉价劳工,拉底了薪酬的价码,使一般本地人普遍上不愿从事。若要自食其力创业,则缺乏完善的资源支援体系。生活的出路在哪里?家庭、经济、歧视等压力,都有可能是造成反社会行为的源头。
在我的家乡有这么几位青年,平时靠不稳定的打杂工作为生,手停口停的时候,就靠借贷度日,没有能力成家。他们有些染上了毒瘾,手头紧时就干下偷窃等一些小勾当。但在平日干活时,他们其实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必须了解到犯罪活动不是个纯粹的个人道德堕落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从而改革教育,解决贫富悬殊,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加上严谨的执法,才有望慢慢减少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