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2日讯)槟州数项大型计划的详细环境冲击评估报告(DEIA)尽管备受争议,但近期仍陆续被环境部有条件地批准通过,一些环境学家和非政府组织不满,在提呈意见后就没有下文,让他们质疑谘询过程是否真有考量人民意见。
槟城论坛成员邱思妮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槟城论坛去年赶在第一泛槟岛大道环评报告民众谘询环节9月的截止日期前,提呈了一份长达38页的回馈意见给环境部。
“我们也收集了2152封反对信,并于能源、科技、科学、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长杨美盈前来槟城出席该计划的市民大会时,提呈给对方。”
她表示,今年3月22日收到杨美盈代表的回函说,环境局已把市民大会及所有收到的意见提呈给计划提议者(槟州政府),但仍未收到对方提交修改版的环评报告。
“突然间,这份报告就在4月初被批准了。我们从未被通知该计划已被批准,只是从报章上得知。”
她不满,环境部在等待批准的这6个月期间,并未与槟城论坛及其他受影响的团体展开适当的谘询工作。
“此报告在槟州政府需在4月18日提呈槟州结构大蓝图草案给国家实体规划理事会的前几天,突然被通过是很奇怪的。我们也没看到修改后的报告,如果有的话。”
她说,在该份报告获批准后,她提出初步工程设计出现很大问题,因为斜坡设计和斜坡护堤数量不符合公共工程局的指南,并质疑环境部怎能批准出现安全纰漏的报告,虽然媒体多次报导此事,但环境部并未正式回应。
“至于槟岛南部填海计划的环评报告,槟城论坛也在6月12日截止日期前提交了一份报告和数十封信给环境部,但在2周后的6月25日,也就是环境部总监离任前最后一天上班日,就签名批准这份报告。”
她说,尽管该计划会严重影响到渔业,但环境部在批准该报告前,并未与槟州渔民协会展开谘询会,也没有通过书面通知回复那些已呈交回馈意见的民众。
“环境部的责任是确保遵守环境素质法令的条文,但若该机构或官员在审核由商业或政治利益集团提出的计划时,在未进行全面审查前就给予批准,那这可说是 ‘规制俘虏’(regulatory capture),即政府失职而未能保护公众利益。”
环境部应回应民众意见
环境及城市政策研究员郑丽云认为,以透明化的精神而言,环境部在收集民众回馈意见后应有所回应,如公开民众提供的意见、解释当中多少意见有列入考量及纳入检讨版的环评报告,以及接受或不接受的理由。
“目前,民众呈交意见后就不懂状况了,也不懂他们的意见是否有被接受或考虑。如果有,那是如何被接纳进入报告。如果没有,被拒绝的理由是什么?”
她不讳言,环境部难以逐一回复每个意见,但至少应提供收集到的意见的整体数据,并分类这些意见及解释如何被接纳。
10多年前在香港某私人公司任职环境顾问的余丽蓉分享她当年的经验说,香港的环评报告公开展示1个月时,除了民众,还有一个由学者、环境组织、环评报告专家组成的环境谘询委员会也会针对环评报告提供意见。
她说,香港环境保护署应考虑收集到的意见,民众也可上网查看环评报告附录中列出收集到的意见和计划提议者的回应。
她表示,当计划倡议者一开始提呈计划简介时,非政府组织也会受到谘询。
简化讲解方式 改善谘询过程
环境及城市政策研究员郑丽云认为,环评报告谘询过程还有许多改善空间,如通过举办路秀、派发传单、工作坊等方式传达资讯。
“目前的谘询方式很依赖民众主动查阅报告,因此许多受影响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份报告,所以通常主要是由非政府组织提交意见。”
她说,环评报告基本上是技术性报告,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因此有关当局应使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环境部官员也应协助民众填写回馈意见。
“根据一份比较马来西亚、南非、泰国和丹麦环评报告程序的研究报告显示,大马的谘询程序只是通知民众,而不是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
她说,该研究报告形容我国公众只是属于“工具性参与”,因为从公众收集到的信息仅用于改善环评报告,但却无视那些发展问题。
她举例,在槟岛南部填海计划中,尽管许多渔民和民众反对,但环境部仍批准该环评报告。
但她赞赏,环评报告如今放上网让人查阅是一个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