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19日讯)当你看见追随的Instagram(IG)用户启动投票功能,询问该“生”或该“死”,你会给予回应,还是漠视?
2017年推出投票功能的IG,让用户得以提出各种问题,供追随者在24小时内投票,古晋一名16岁少女早前就使用此投票功能,发表她该“生”还是“死”的投票选项,供追随者投票。
尽管该名少女做出提问后,最终有高达88%的投票者要她继续生存下来,惟少女已经坠楼身亡。
此事件除了震惊我国,外国社会也给予高度关注,如“BBC英伦网”及“香港01”不但给予深入报导,即连英国国会的数码委员会更因此事,要求IG公司代表出席聆讯。IG随后也宣布检讨IG产品的功能,尤其是投票功能是否符合预期效果,或考虑做出修改。
针对此事,25岁的大马IG用户何潍恒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倘若他刷屏时看见类似询问是否应该自杀的投票选项,他会先投“生存”,接著私讯(IG术语称DM)对方表达问候。
“一般上,在IG看见的投票问题,都偏向趣味性的生活选择,如有者问‘要不要剪短头发’,或者是‘晚餐吃什么’等。”
他认为,此类生活趣味问题并非重要的议程,不似对国家政策看法提出意见的民意一般重要,所以他都会随著自己当时的心情来作投票或不投。
不过,他指如果真的发现有人发表类似攸关生死的选项时,无论对方是熟人或陌生人,我都会马上投“不”,接著再私信对方了解情况。
“尽管无法掌握对方会否回应信息,或自己会否成功劝阻对方,但至少已尽力向对方表达关心。”
何潍恒也认为,IG投票功能的原意是为了提升用户与追随者的互动,增添生活趣味和交流机会,但发生此事故后,实在叫人深思社交媒体中的“玩笑”与“真实”差异。
“网络时代,尤其一些年龄较小的用户是抱著玩乐心态对待所有网络讯息,很大可能在遇上类似的‘投票’时,也当玩笑看待,不以为然地投下‘死票’。”
【Befrienders 心灵扶助会】03-7956 8145 (24 小时)
【爱心线】 每日至五 晚上 8pm - 10pm/03-79815300 /5301
【生命线】星期一至五 晚上 7pm - 10pm /03-42657995
劝诫不果 报警或联络对方亲友
“私讯对方后,依然无法让对方打消轻生的念头,我或会尝试通知对方身边的人,或采取行动向警方报案。”
IG用户李靖琼(23岁)受访时也表示,若遇上类似的自杀IG投票时,她也会立即投“不”,再私讯对方劝解抛弃自杀念头。
若投票反对、私聊无效,她会尝试联络对方身边的人,再不然就是继续尝试与对方沟通,拖延时间,再向有关单位作出投报及求救。
该名坠楼身亡的少女在IG提出生死与否后,一度有69%的投票者选择“死”,李靖琼认为,那些投下“死票”的网民,现在必然会感到愧疚。
“然而,事情已过去,希望这事件成为大家的借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责任,在用社交媒体时,尽量避免惨剧发生,以及不鼓吹这样的事情。”
社媒发求救讯号 不是刷存在感
临床心理师暨注册辅导员彭开贤表示,轻生者在自杀前都会透露一些讯号,社交媒体室年轻人最常使用的平台之一,因此在IG发起“自杀投票”是一种向外人求救的讯号。
“很多人认为,真正想要自杀的人不会说出本身的自杀倾向,而会说出来的人,多数是为了引起注意,甚至有者认为,如果我们挑战当事人‘执行’自杀,当事人反而会反悔。”
彭开贤强调,以上2种想法都是对有意轻生者的错误看法,反之,大部分轻生者在自杀前会透露一些讯号,如年轻人会在社媒上透露讯息。
“许多人在情绪激动或极度困扰时,会失去作出理智决定的能力,变得非常脆弱,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有人支持他‘去死’等。”
“我想在此事件中,投选自杀选项的朋友可能会感到懊悔,但已悔不当初,且这些网民也可能不知道因自己一时贪玩的点击,而触犯了刑事法典第305条文(涉嫌教唆自杀行为)。”
他续说,此悲剧也反映了我国民众在心理健康及预防自杀认知方面有所欠缺,希望此事敲醒社会对防治自杀的醒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杀防治的“守门员”,积极预防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预防他人轻生(CARE)小步骤】
C-Catch suicidal behaviors signs:辨识自杀行为讯号
A-Attentively listen:积极倾听
R-Risk management:管理当事者的高风险行为,确保人身安全
E-Ensure professional help:确保当事者向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