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1日讯)随著智能手机价格普及化,如今连小孩也有一机在手,手机及平板电脑早已入侵家庭,父母应该顺应趋势迎接这个新改变。如何规划及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如何不让电子产品影响亲子及夫妻关系,将是新新家庭的一大挑战。
美国认证心理辅导员李馨君说,这个新媒体的到来改变家庭模式,然而许多家庭却忽视这个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对此,夫妻及父母更需要重新定义夫妻相处模式、亲子陪伴的互动、手机的限制、拟定家规等。
她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根据大马数据局2016年7月发布的“资讯与通信科技服务配备”数据显示,2013年15岁以上使用手机者达14.1%、2015年达71.1%,显示手机用户在2年内增加数倍。
她说,个人使用网络方面,2013年有60.3%人每天至少使用网络一次,2015年则提高至86.6%;其中装置网络的家庭从2013年的58.6%提升至2015年的70.1%。
“1/3的大马人睡醒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平均每人耗时5.1个小时使用3C产品,包括玩电玩、看影片、社交媒体等;平均每人有超过4个社交媒体网络帐号,有88%网民使用面子书。”
提高出轨机率
针对手机如何影响著夫妻及亲子关系,她表示,根据美国2016年一项实验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在网上沟通交流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提升亲密度。
“该研究发现,33%的人在使用网络聊天容易透露心事,因为通过文字或语音的沟通呈献美好的自己,再加上环境安全的隐私,彼此减少现实面对面的瑕疵,进而易生情感,提高婚外情或出轨的机率。”
她说,手机的便利可将之发展为夫妻共同进行的活动,包括一起玩游戏,一起文章分享,无距离联络,两人有更多的交流及沟通。反之,若夫妻两人沉迷各自的网络世界,没有察觉问题,建立界限,这将会影响夫妻关系及生活素质。
“没有界限的隐私权不仅将会影响夫妻关系,严重者甚至闹婚变、亲子关系也会疏远。”
网络资讯泛滥影响孩子身心
李馨君认为,13岁以后较适合给孩子使用手机,但孩子的年龄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是否有自律分配时间、可成熟地与长辈沟通及表达。
“以往父母给孩子手机,都是作为成绩优异的奖励,但是成绩好坏与孩子适不适合拥有手机没有关系,也是不良示范。”
她强调,父母在给孩子手机之前需要约法三章,包括让孩子清楚了解手机不是他们的,父母随时都可以取回、使用手机的隐私范畴、时间限制、界限、若犯规后如何处置等。
“对孩子而言,孩子沉迷网络而有个倾诉对象,更容易投入关系而转移依恋,进而导致与家人疏远。”
“再说,孩子轻易接触网络资讯,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为色情、暴力、不雅内容都没有年龄限制及管制。”
她分享一个本身接触过的案例,一名中学生获父亲奖励买了手机,但母亲不苟同父亲做法而赌气,进而放纵孩子,导致孩子成绩一落千丈,更多时间窝在房内,生活饮食习惯都改变了。
“其母亲试图管制还遭孩子殴打,最终更出动了母亲的警察朋友到家里没收电子产品。”
她说,父母随即与孩子商议,重新拟定陪伴的定义及互动,包括增加孩子运动、设定家规,如吃饭不看手机、无手机家庭日、双方至少有面对面的交流时段、使用手机的限制等,才得以将孩子带回生活轨道。
弄清虚拟与现实 对症下药解问题
李馨君说,由于越来越多人以更开放的态度接受网络资讯,却疏于过滤,也让手机使用者轻易相信及转发相关内容。
她说,人们对资讯接纳度的提高,改变了日常生活及角色,无孔不入的网络资讯、娱乐平台等都已经改变了人类所见所闻,包括改变了其工作模式及活动,衍生出对角色的混乱、没有界限而模糊工作及私人时间,进而影响生活素质。
她认为,人们应该了解其影响力才能对症下药,从沟通找到适合自己家庭关系的界限。
“无论是夫妻或亲子关系,群众可以一些迹象检视家庭是否出状况,即是否时常争执、无法沟通、容易生气、发脾气、大打出手、逃避问题。”
李馨君强调,若出现以上迹象,家庭成员需要好好坐下来,重新设立新的定义(隐私程度、出轨的诠释、优质时间的陪伴、色情的底线)、设立新的界限(手机应用程式查探孩子浏览的网页、追踪位置等)及新的角色。
她曾经接触一个案例,一对夫妻自有了孩子后关系欠佳,丈夫指责妻子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因此两夫妻就登门求助。刚开始辅导时,两人还愿意沟通,情况改善后辅导也停止了。
不料,随后妻子沉迷网络,更与网友搞暧昧,丈夫在8个月后再次求助,不过两人关系已经闹僵,甚至还产生离婚的念头,丈夫最终看在孩子份上,选择不离婚,惟夫妻两人尽管维持著婚姻关系,但是还是各自过各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