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党主席刘华才上周六公布,该党州领导已向中委会提呈有意在来届上阵的国、州议席,让其感到错愕的是竟然有35国和62州之多。当然这并非最终的决定,而须交由中委会审后再让国盟最高理事会定夺,不过民政党此举近日却被马大政治分析员阿旺阿兹曼直接评为是不切实际想法。
民政党在2018年大选中全军覆没,以往上阵的11国31州全数败北,当时仍由马袖强领导的民政认为必须脱离腐败的国阵和建立第三势力,才能挽回选民的信心和支持。当年接手主席职的刘华才也在次年的51年创党周年中,确立该党是革新和第三势力的目标,但次年“喜来登政变”土团党与国阵和伊党夺权变天后,民政便积极靠拢和争取加入土团党为首创立的国盟,并于2021年正式获接纳为友党。
短短三年间便多次变更方向,故而招惹批评和指责为投机政党,惟刘华才去年也撰文反击该党没有求得一官半职或出任官联公司高职,投机的说法不甚成立。又不过,民政早前所指出的加入国盟的三大原因,其实早在前首相慕尤丁下台就已没辙,但刘华才在去年8月由巫统依斯迈沙比里上任首相时,却强调不再回头而继续留在国盟,并表示民政与国盟政府拥有相同理念。
但试问,国盟政府的理念又是什么,这无疑又戳破了民政加入国盟的理由,迄今为止伊党仍是国盟主要一员,而巫统目前是大权在握者,都在在正挑战著民政的自圆其说。
对于不少选民而言,民政无疑就是国盟内的华基政党,虽说它和行动党所宣称的那样是主张多元的多族群政党。其实这在民政申请加入国盟时,就已设立的目标,即在国盟内充当多元和促进中庸的角色。既然资源和人脉已无问题,民政是否就能冲破之前孤立无援的局限,重振再重振?
第三选择
事实证明,在甲、柔州选中,民政在上阵的议席都无所斩获,却在一些城市选区有效分散了国阵和希盟两强的选票,而最间接的受害者还不是行动党,而是马华公会。
说是搅事者也没错,民政乃至国盟,在柔州选尤其明显,充当了第三选择的角色,为同时不满希盟和国阵的选民提供另一种选择。这种第三势力精神确实不容置疑,也精神可嘉,但选举向来就是胜负输赢为定局,目前还是执政党一员的民政,自然有财力和精神这么耗,也颇名正言顺,但来届大选来临和之后,都将直接考验民政党的生死存亡,毕竟无法获得选民委托,任何理由都不再有说服力。
当然,这次呈上的只是各州领导的意愿,到时能分得多少席次还属未知,但发布如此消息可见对该党根本毫无益处,收效不大也足以让各界当笑话。而且从席次上看来民政剑指的,想必多为城市和华裔为主选区,若持续上演多角战役,民政的胜算会有多高?
在国阵时即便分配的议席不多,然而无论整体的部署、动员和策略等问题都不大,现在民政党都只能靠自己去承担筹划,但问题在于,选民仍看不见民政的新势力到底在哪里,同样也看不到投国盟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