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工艺大学(UiTM)女教授在上网课羞辱学生事件,与韦尔史密夫在奥斯卡呼巴掌风波,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本质很像。
气在上头时,用错著力点。
平心来看,这位女教授责骂大学生的讯息,其实有身为老师职责的立足点——如何有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怎样确保学生都能完整地吸收与消化课程?怎么让所有学生的功课与成绩放在同一个公平基础上评估?
这些问题,平日在同一个课室内都不容易处理,何况是各自散落在家中上网课。在看不到的视角背后,隐藏著更多不稳定因素,女教授会如此焦虑生气,与其单纯归咎在“存心侮辱”,倒不如说是本著想一视同仁的传授心态,所以才“恨铁不成钢”口出狂言。
看回影片内容,就可以佐证。
要是存心侮辱,女教授就不会帮忙学生想法子解决问题。尽管点子听起来也有点不堪,包括叫学生姐姐典当金饰,买架800令吉电脑,或以己为例,透露求学时期宁愿少买些衣服,而应该把钱花在能为未来增值的学习工具上。
如果话说到这里,舆论或许还有转机。可惜的是,女老师气过头,就像韦尔史密夫无法控制的那巴掌,把学生标签为B40后,并坦承不想与之为伍。
放在人性的成长求好心态里,这并非全错。从出世后的社会历练,每样事情都几乎提醒著要我们力争上游,永怀上进心不断赚取财富,衣食无忧后,才能奠定生活的幸福基础。
女教授的话戳破了这个社会人性的真相。只是这句话从一个成功企业老板口中说出,大家会觉得合情合理,换作是学校老师,就显得现实残酷。
这个女教授缺乏的,或许就是身份自觉。
用错方式
尽管,从中学毕业升至大学后,一般上就会将大学生视为成年人,懂得解决问题。
如果经济不好,尝试可以努力用功,用成绩来申请奖学金或贷学金;若真的没办法继续升学,或许就暂时休学,先打工存钱后,等到资源充足再回校,否则交了学费后却无法完整得到大学的知识与技艺,最终也是浪费时间与金钱。
女教师或许对这名学生也有同等的期待,只可惜手段用错,缺乏说话的艺术,最终只让大家看见批评的优越感,少了扶持一把的同理心。
这场风波中,也许要让我们看见的,是彼此都要持续学习的教育。
大学生当然要学习自省与解决事情的能力,以免身体成熟了,心理却依旧像个巨婴,被动等待外界的援助。但我更期许的,是位居权力架构上方的老师,如何透过一个更平视的态度,传授课堂以外的做人道理。
这考验著老师专业科目以外的人格修为。如何解析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并给予温和的建议帮助?纵然某些事很客观,但要如何修饰语气与遣词用字,让自己能成为学生成长仰望的榜样?就算是想用激将法刺激顽劣懒散的学生,除了羞辱字眼外,难道没有其他更能戳学生积极求学的方法?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缺会传授知识与技艺的教师,反而总是较难看见品性兼具且懂得分享人生道理的人师。就这样,粗暴的教育手法,循环诞生著许多只懂得粗暴二分价值观的成年人。
这场风波,看似应该谴责这位毫无关系的老师,实际上却羞辱著我们僵化的教育制度,反噬著缺乏耐心的人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