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总会长魏家祥与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双雄辩论终于在11月2日登场。辩论缘于9月30日国会下议院会议,魏因受国会时间所限对林提出的沿海贸易政策提问无法尽言,因此提出辩论挑战,议题是沿海贸易政策争议。辩论会显然是魏先挑起,林别无选择,唯有迎战。
马华领袖与林冠英的辩论不始于今日,最早第一场经典辩论是1991年8月在雪华堂举行的“马华和行动党,谁是政治寄生虫”辩题,时任马青总秘书翁诗杰对垒行动党社青团团长林冠英,全场座无虚席,让人见证翁的辩才无碍,林的应变俱佳。
再往后比较令人瞩目的是2012年2月的辩论,时任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与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在吉隆坡一家酒店就“大马华人在政治十字路口,两线制是否会成为两种族制?”议题展开辩论。当时不少政党领袖皆出席观赛,双方支持者也莅临现场为各自领袖加油打气,双方你来我往,词锋犀利,辩论精彩程度不遑多让,吸引大量眼球,而且隔天华文媒体都以封面头条及进行连篇累牍报道,占据大量篇幅,后续讨论也持续延烧。
但此次魏林辩论,媒体看来“爱理不理”并没有列为重要新闻处理,更不要说让其登上头版,其缺乏“新闻热点”可见一般。当然,通过八度空间电视频道、第三电视面子书及Astro Awani等媒体直播,当天线上还是成功吸引近2万人同步观看,可见两位主角还有不少粉丝,毕竟他们也是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如果仔细看魏林的“表演”,怎样看都不像是在进行一场大辩论。看不到双方对议题显著的攻防与辩驳,也缺乏你来我往的激烈交锋,而更多的是把在国会答疑重新搬到电视前“粉墨登场”,让观众再度“深入了解”他们不同的沿海贸易立场、观点与理据。
社会的外溢效果
目前许多民营机构或团体在疫情下,推动不少线上讲座,但要成功吸引2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确实不易。最近看到一些非政府组织主办的讲座,有时才吸引10多人线上观看,显示线上讲座吸引力随著时间推移有下滑趋势,无疑的要使得线上讲座吸睛,讲题一定要有“热度”,而讲员“号召力”也是关键因素。
很多人上线看魏林的辩论,基本不是因为被讲题吸引,更大成因是观众的好奇心理,想一窥两人的辩才或出糗,当然如果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出现火爆场面,就会有直播的戏剧性效果,但结果这些都没有出现,难怪后续讨论没有新的焦点。其实双方更多时候是各说各话,自我表述,真的还还不如国内华语大专辩论会来得精彩。
这场节目安排,也存在一些不够专业的问题。首先,讲员发言时间一到,麦克风应马上静音,停止发言,怎样还让他们继续发挥。其次,观众提问怎样只是抛给魏回答,林没有被问到或回应。
另外沿海贸易政策的辩论,是否需要搬到电视上,让魏林花费一个小时的公共资源来理论?而吃瓜观众对他们辩论内容又了解多少?这是属于比较技术层面的辩论,其实双方基本都可以通过各自面子书表述,何须劳师动众。而且辩论结果基本不会因此改变魏在沿海贸易政策的立场,而观众也没有机会直接去为他们两人的表现打分数或投选谁说得更具“说服力”等,因此观众基本难有介入的“参与感”。
此外,当一个辩题没有太多社会的外溢效果,辩论的意义与影响性就无法彰显。这与1991年及2012年的两场经典辩论一对比,就知道魏林辩论只是资料收集与呈现,如果现场能邀请到海事、网络、电缆等专家在现场提问与质询,辩论效果就会不一样。
须有大格局辩论
我国有许多社会的“硬伤”需要通过社会共同的努力来化解,因此确实有不少议题可以辩论,也值得一辩。马华与行动党对国家、民族、华裔权益的高度与格局都是好题材来争辩个“是”与“非”。我们真的不缺题材,好过一些网友老在自己“同温层”的社交媒体自弹自唱,完全用情绪来讨论问题。当前的爪夷文、伊斯兰法、华教拨款、统考、啤酒禁令等,不是更需要魏林来场大辩论么?
今天华人权益在509改朝换代到今天的政治乱局,到底是更往前一步,还是后退一步,而种种攸关华社前路的议题,急需要我们进行更多讨论与思辩?魏家祥与林冠英两位政党领袖应该把辩论放在更大的格局,而不是小打小闹,此次辩论会之所以无法掀起社会浪花或热议,就是因为观众当作看一场“表演”而无法触及“深沉”的思索。
行动党与马华势不两立,领袖间互呛对方已经多年。彼此都认为其对华裔权益争取从不落人后。最近华教拨款本是行动党的“有功再先”,却因为董总肯定马华,结果引起行动党对董总的不满与反讽。
政党自吹自擂、自我标榜的时代已经过去,马华与行动党的对立或许是政治竞争不可回避的现实,但如果一味狗咬狗骨,我们将看不到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有意义的辩论,而不是两党的口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