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选委会以行动管制令影响准备工作为借口,宣布展延落实18岁投票政策和自动选民登记制至明年9月,引发社会人士不满。上周六民众在国会大厦前举行一场支持18岁投票政策的游行示威。然而,随著执政党领袖接连宣布支持展延,这项政策似乎已成定局。
在这个时候,一些针对18岁投票政策的反智言论再次涌现,其中以哈迪阿旺的“心智成熟论”似乎最有社会基础,只因这符合不少普罗大众的想像,认为青少年易于被煽动、缺乏政治知识、政治冷感等,因此学生应该专心念书远离政治,否则难以理性地选出真正成熟的国家领导人和地方代表。
心智不成熟是推托之词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确定18岁的青少年没有相关的政治认知,也没有关注时事课题的习惯,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假定在中学毕业以后的三年间,他们会自动吸收相关知识,并且成为不易被煽动、成熟理智的选民呢?
在我国11年的义务教育中,严重缺失的是公民教育环节,这门学科往往因未能受到重视而被校方以其他科目取代,或在授课时被教师草草带过,令其不论在独中抑或国中都遭遇同样的困境,所以18岁青少年心智不成熟的论述纯粹是教育制度不完善的推托之词而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识字率高达93%,但每人每年平均只阅读两本书。因此,我们确实培养了一群没有受过良好的公民教育,对国家体制认识严重匮乏,并且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然后冀望他们在18岁中学毕业以后的三年间自动自发吸收相关知识后作出良好的选举投票决定,纯粹是强人所难。
难道这些对我国政治体系和民主、法治、人权尊重等理念一片空白的新选民,要面对社会上越发激烈的宗教、种族等问题,不恰好是各政党培养民粹力量的温暖土壤吗?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失职,也是选民们真正易于被煽动、缺乏政治知识的病根。
关注时事缺乏领路人
伴随“心智成熟论”而来的副产品是学生不应该关心政治,然而这个论点同样是无稽之谈。如果学生在中学时没有关注时事课题的习惯,学校完全没有人教导他们如何分辨政治上的是非黑白以及梳理背后的种种理由,那么以大马学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再拥有阅读的习惯来看,18岁选民的心智和28岁选民的心智照理来说应该不会相差太远,不是吗?
马新社曾在喜来登行动以后采访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漠不关心,或者接收到错误信息,由此可见事实确与笔者所言相符。
我们必须知道,让一个从未认真关注时事的人开始认识这些课题,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可能是高昂的;要让一个没有政治知识基础的人变成一个合格理智的选民更需要长时间的阅读、观察、思考与学习。如果今天有人要你在工作和了解一个似乎与自己关联不大的政治议题之间做活动选择,我想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将时间用来工作,因为工作付出的时间成本较小却可看到收益,而关注政治议题付出时间成本可能大却好像没有收益,又或者收益甚小。
毕竟自己的一票和不了解政治议题的人手中的选票是等值的,自己也感觉到没有改变时局的能力,那么花时间关注政治议题似乎完全没有收益。
这样的想法非常不健康也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建构,因为缺乏对各种复杂议题的认识,民间对政策的讨论就会成为意识形态、民粹等力量的互相争夺,最终只会造成撕裂社会的结果。
因此,大多数人认识世界的管道——学校,就必须承担起引导学生入门的责任。但是,如今的学校忽视公民教育,禁止讨论政治,也没有培养我们的阅读习惯,政府不谈教育改革却指摘18岁的青少年心智不成熟,所以不应该拥有投票权,这样的论调更像是在愚弄人民。
18岁投票政策长远价值
因此,18岁投票政策的真正重要性在于确确实实地将公民教育落实到中小学的教育环节当中。18岁青少年被赋予了投票权,中学教育便没有了18岁至21岁这三年的缓冲期来推卸责任。对青少年灌输公民教育成为了中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我们就能激起社会人士对公民教育的关注和讨论,迫使校方重视这门被冷落许久的学科,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基本政治常识,让接下来的学生开始关注公共事务,达到巩固民主社会的结果。届时青少年心智不成熟与学生不该关注政治的迷思自然就不攻自破。
所以,政府对18岁投票政策的拖延或反动立场,或打击下一代国民对政治的热诚与公民意识的构建,不利于打造民主成熟的社会。这项政治决定将演变成不折不扣的愚民政策,理应遭全民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