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世界,科技进步,资讯发达。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对像或来源。因此,以前的“Chalk and Talk”(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已不适用。相反的,教师必须时时提升自己,与时并进,通过各种有创意、有趣及有效的户内和户外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投入学习的美丽世界中,进而培养学生自学、自律的精神,朝向终身学习大目标前进。
身为马来文教师,为了要鼓励及训练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和知识,便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大约五个人。由他们自己分配工作,如:选出主席、秘书等职位。过后我便每组给一个课题。如:“环境污染”、“外劳涌进我国”等。然后吩咐各组同学收集各有关课题资料。
学生可以透过剪报、杂志影印或从网络打印,把这些资料整理好,贴在一本“剪贴簿”里。一些有绘画天分的同学,更是把“剪贴簿”点缀得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生动有趣。
接著,我便分配各组的学生代表把自己扮演成一位部长或是官员之类的角色,在同学面前发表或讲述有关课题。其他学生则充当观众聆听。聆听后,公开给学生发问有关问题,由该组的同学回答。全部过程由同学负责进行。教师只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
在结束后给一些评论和作总结。各组的“剪贴簿”完成后,整齐的排列在教室内的马来文角落,供同学们参考及阅读。这些资料为同学们写作文时带来莫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把资料里的重要课题如:导致污染的原因,引入外劳的影响等制成彩色思路图,绘在大张白纸上,贴在教室内供学生学习及思考。
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巩固同学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协助学生阅读及了解文章方面,我先把一篇文章分发给各小组后,交待各组同学根据该篇文章,用一些疑问词如:谁(Siapakah),何时(Bilakah),如何(Bagaimanakah)等,设制一些问题连同答案。即使是很短的问题也无所谓,而且越多题越好。
户外教学方面,我曾经带领学生到本地的一个马来市场参观。同学们感到非常期待和高兴。那儿的马来人小贩知道是独中的学生,都非常友善和热情招待我们,并介绍许多手工艺品给同学认识。如:峇迪(Batik)、陶瓷花瓶(Pasu Tembikar)等。同学们和他们交流对话后,学会了许多交际语言。如:年长者,男的称为Pak Long,女的称为Mak Long,年纪比我们小的一律称为Adik。这些活动,大大拉近了同学对友族的亲善和了解,可说是一项大突破性的收获。
了解马来文化
通过学校的马来文学会,我也曾经陪同学生到附近的Al-Islah宗教中学拜访及交流。这所宗教中学的学生清一色是马来友族。他们看到我们的到来,同样的感到十分惊讶和害羞。校方好意的安排许多马来传统游戏。由该校同学负责教导我校同学一起玩。如:马来播棋(Congkak),陀螺(Gasing)等。
平时我校学生只有在课本上看过这些游戏,如今有机会能够自己亲身体验玩上,真是喜悦万分,爱不释手。该校学生十分亲切及耐心的教导我校学生。开始时,大家还很约束和感到陌生,但随著时间的流逝,彼此之间的隔膜也消融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同样的,起初语言也不大流畅,但时间久了,大家谈得没完没了,尽情欢乐。正如马来谚语所说的Tak kenal maka tak cinta(了解了,才会喜欢)。
这次的相聚,同学们获益不少。明白了马来友族生活上的一些禁忌和习惯。如:男女不可触摸手,也不可以太靠近;女性要戴头巾,在长辈面前要轻声说话、进屋子之前要把鞋子放在外面等。离别时,大家依依不舍,互相祝福,互相告别,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总之,马来文教师在独中任重道远。不但要教好学生能够掌握马来文,更要教会他们对马来友族社会、文化、习惯、禁忌的认识与了解。将来离校后,在这片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土上,大家才能和平相处,互相谅解的生活在一起。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