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苗明年也无法顺利接种,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最近与不同朋友闲聊,不自禁都会聊到这个课题。
有这种假设很正常。过去几个月,疫情彼落此起,像游乐场的打地鼠游戏,盖完这个洞,另一个缺口又出现,像极了国内政坛变数。奇怪的是,望穿秋水,疫苗研发成功的消息依旧无影。
“连智能手机都更新了几代,这2020年的医疗科技实在没有追不上的道理。”身为医疗界的门外汉,我与朋友一样,都不免好奇著,累积了那么多年的医疗知识与研发科技,为何还是会被这个不知名的小恶魔拉著走。
就连科学界长久以来自信满满的信仰都可能被推翻。
慢性大屠杀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小组近期发布最新研究结果表示,新冠肺炎患者从疾病中恢复后,抗体水平会迅速下降,令“群体免疫”希望破灭。
所谓的群体免疫,指的是让人民通过自然感染方式,增强对病毒的免疫力,这样也能更好地保护处于高风险的人。一旦社会上有足够多的人对病毒免疫后,最终病毒的传播将会逐渐变弱。
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感染群持续扩大,但感染病毒后的人体免疫力仍在减弱,并且有再次感染该病毒的风险。这意味著,虽然病毒致死率不高,但接下来存活的人抗体已变弱,面对生命的病痛防御能力下滑。
虽然这并未能直接反映在当下的死亡率上,但拉长时间点来看,这无疑还是一场新冠引起的“慢性大屠杀”——人终究一死,只是没想到在新冠疫情爆发下,在某程度上实现了宗教说的“殊途同归”意义。
看来一切仍必须寄望疫苗的出现。
只不过,目前全球对疫苗的研发进度仍一筹莫展,虽然社交媒体不时传出,某些国家已成功培养了疫苗,并已实验在不同人身上,但若真的已成功,传统媒体早就大肆报导证实,而非像某些传销模式,只透过口耳相传方式来介绍好康。
近期最可靠的消息,不外是某个新闻报导指出,欧盟委员会官员觉得明年底前会有疫苗,但就算成功研发疫苗,在生产速度上,可能无法有足够疫苗剂量供全体人口接种。单单要保留给欧盟成员国,也只有少数人可于2022年前接种,优先人选为医护、老人或慢性病患者。
就算疫苗出现,看看近期韩国流感疫苗注射后导致数十人死亡的案例,接种实效性的百分比也让人担心。这暗示未来两年,比起疫苗注射的希望,全球人类可能还真必须寄望“群体免疫”理论的成功。
事实上,现阶段的群体免疫也并未真的失败,只不过科学家预测,必须高达70%的人口受感染后,疫情传播趋势才会显著下降。以目前全球人口约76亿人估计,若要达到科学家的理想模组人数,就要有53亿人感染后,整体疫情才会放缓。
截至今天,全球确诊人数约4500万人,意味著若未来两年疫苗若未能顺利接种,那依赖大自然免疫力量的终点还很远,所有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机率仍很高。
所以,相信群体免疫论调的欧美疫情依然很糟糕,加上许多人偏重在“致死率不高”的论调,所以宁愿承载感染的风险,也要坚持经济运作的自由,亲友聚会的可贵,还有政治理念活动的举行。
简单出路
至于换来的代价,就是让肥胖、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胆固醇、糖尿病、癌症患者及老人等拥有更高的丧命风险。
听起来不道德对吧?但这却是许多人每天都在无意识下,跟生命交换的赌注。
只是,当未来两年疫情真的压不下来,经济活动困在动也快不了的尴尬;学校停课,家长无时无刻都必须与吵闹的小孩为伴。正常社交做不了,商业酒会办不了,毕业典礼与婚礼喜宴也去不了,想想,最糟糕的日子似乎还未到来呢。
有个简单出路,卫生总监几个月以来天天不断建议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不去人多的地方。确诊者要懂得自我隔离,必要时在特定地点采取封闭措施。
忽略这些也没关系,我们就等待群体免疫的理想模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