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以来中国均强调,中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然也是个多元文化与多语文国家。根据2010年的人口调查,当时中国总人口为13亿人。当中,汉族占了56个民族中的近92%,即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了8.49%。只是少数民族占比虽低,可其分布却占了60%以上的国土面积。
这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依次为广西壮族约1692万人、回族1058万、满族约1038万、维吾尔族约1006万、苗族942万,及其他。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分类,中国有34个一级行政区(或称省级行政区),其中有23个省;5个民族自治区;4个直辖区;两个特别行政区。
5个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顾名思义,民族自治区是种让各民族享有行政自治权的地区。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来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与政策。在这政策与体制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依据其聚居区的大小,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自治机构。
伸言之,除了享有一股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也拥有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适合其族情的自治权。理论上,这应有助于保持中国的民族与文化多样性。
从民族文化与民族语文的角度看,在1950年代中国曾派大批学者专家到各民族聚居地做调查研究,还为一些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建立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创民族语言(据知,共11种新创语),也鼓励各民族使用其本族语义学习;只是在1960与197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民族融合政策又转向民族同化政策,使许多民族语文学校关闭,进而也削弱了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
所幸,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又恢复了1950年代的融合而非同化的政策,其目的,不仅为了保持文化与语文的多样性,也为了要扫除文盲。毕竟母语是最佳的学习工具,也是扫盲的最佳工具。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采用双语教育政策,也就是各民族语文与汉语并用的民汉双语制。在南方,主要是用过渡式双语政策,即在小学低年级先用民族语文(单一语文)教学,之后逐步增加全民共同语(即汉语,普通话)的使用,最终以普通话取代民族语文。易言之,过渡的最终目的,是过渡到普通话。
在北方,在那些自古以来便已拥有本身民族语文的地区,则采用双语持续并用制,也就是以小学低年级开始,先用本族语教学之后,逐步增加普通语的运用。最终依然保持民汉双语并用。据知,北方民族人口规模大的民族均有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整套完整语文教育。这对保存文化与语文多样性当然有所助益。只是理想与现实则可能有所不同。
有研究显示,由于普通话是主体汉族的民族共同语,且各民族自治区也有不少汉人,外加上普通话是全民用语和强势语文,也是市场上最具势力的用语。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语文并不易保存与发展。主因不在于国家政策,而在于市场力量。
毕竟,人是现实的,若一个民族的语文,缺乏市场的功利价值,不仅其他民族不会学习这个语文,本族人也可能出现忽视本族语的功利现象。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保有与发扬本族语文对市场需求与个人出路的两难选择。在中国,不仅在南方,即便在北方,也有少数民族,特别是中上层阶级,放弃本族语文学校,而选择普通话学校的趋势。这就使得民族语文学校人数递减。这恐怕是世界性现象,而不仅仅是中国的个案。
以大马来说,在1960年代英文学校尚存在时,便有日益多的华族与印族把子女送入英校而非民族语文学校。当然,还引起了华教斗士的关注。在新加坡早在1980年代,民族语文学校便趋向没落,以至难以为继。到了今天英语已是占了一尊地位。
在大马,幸与不幸,当政府在1970年代逐步消灭英校后,华校生又呈递增现象,甚而致于有90%或以上的华族选择把子女送入华小。只是进入中学阶段,多数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入国民型或国民学校。有能力者则把子女送入独中,甚至是国际学校,进而引起华文教育与华人教育孰重孰轻的两难选择。民族归属感与个人出路是否能相容?
所幸,由于中国不断的崛起,中文价值一直在上升,进而或多或少也加强了华人读华校的选择──至少在小学阶段。说到底,人还是有现实一面,民族认同与归属感固然重要,出路也不可忽视。
说到底一种语文的壮大与萎缩靠的是人口规模及其市场价值,如英语与汉语,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多数国家人民均选择英语为第二语文,无形中使英语成了实际上的世界语,也成了众多语文中的赢家。同理,在中国由于汉语是近92%人口的优势语文,它也因形势使然,成了赢家通吃的赢家。
当然,这不等于说其他语文会没落,只是要超出其所在民族或国家范围壮大为区域共同语的可能性会趋低,如在欧洲法语与德语也无法壮大为全欧的区域共同语,而只能满足于本国范围。同理,在东盟印尼语或马来语也无法成为整个东盟的区域共同语。
伸言之,一种语言或语文若市场价值不够高,就只能满足于本民族或本国范围,同理,在一国之内,一个少数民族的语文或市场价值不高,也只能满足于本民族范围内使用,而难成为全民用语。对小民族而言,若其人口过于分散,其语言或语文也不易保存,如大马华族中的海南语或印尼的许多小民族方言也正在没落中。
保存生物多样性,文化与语文多样等,是当代人权活跃者所积极推动的诉求与运动;只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就语文多样性,这还涉及了少数民族本身的选择如是否要融入主流与扩大出路,这是因族而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