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通过母语教育,传承和弘扬本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对于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融合东西方各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新多元文化,化解伴随著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发展性危机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危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华文教育不仅是华族的事业,而且也是国家的事业。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在构成民族文化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从民族学的观点看,体现民族心理状态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的稳定性,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基础。随著经济生话日益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现代化的交通方式使各地界限淡薄,语言成为保持民族文化持征的重要标志。
在东南亚,华人如果丧失本民族的语言,则被同化的进程将越来越快,这是华族的处境及社会背景。
马来西亚的华族坚持华校的主要教学媒介为华语文,是在捍卫本族群语言和文化教育,也是为了抗衡被同化。
文化是民族的根,语文是民族的魂,每个民族有了其本身的语文与文化,这个民族才能存在,才不会被同化或消灭,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植根自身文化土壤之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保护和发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它才有吸收和消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
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的民族,也就没有能力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被同化。
母语是语言学里与全民族联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它是造成本族文化繁荣进步的主要手段,因而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族群的主要标志,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
从文化语言的角度,母语为人们所提供的远非单纯的交流媒介,而是直接影响到文化归属意识。
语言把一个民族的生活结晶承传下来,同时亦会通过民族语言留传下去。
寻求共存共荣
因此,华校坚持以华文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传授与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这突显华校的存在和发展,在主观上是为了捍卫本族的语言与文化,遏制单元同化教育政策的推行,而在客观上却对丰富我国多元文化,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起著积极的作用。
198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举办世界性的文化政策大会提出: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自然的演变及文化特征的肯定,并不是分裂因素,相反的可丰富及平衡文化,使各民族积极地参与国内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国家的融合及团结。
因此,一个各民族语言与文化获得尊重和肯定的多元文化社会,有利于国民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马来西亚有今天的繁荣与昌盛,是紧紧依靠著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和辛勤耕耘。
我国各民族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除了马来文化,还有中华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是实现一个美好的多元文化社会的有利条件。
华校强调与坚持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不是大汉沙文主义,因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共存共荣,也为全球的多元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华族要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站稳脚根,不能否定自己的民族特性,应该保持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以之去丰富多元文化社会的内涵。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却有人要把它变成一个“一种语文,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的国家。华校坚守“维护民族语言,承传民族文化”的严正立场,是对这种企图的抗争。
1983年董教总等15华团领导机构,向政府提呈“国家文化备忘录”,提出建设国家文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因素是建设国家文化的基础;科学、民主、法治精神及爱国主义思想是建立共同文化价值观的指导思想;而共同文化价值观应通过多元民族形式来表现,因此,国家文化应基于民族平等原则和民主协商来建设。
参考及引述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2、庄国土等:《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4、《董总50特刊》,董总,2004年。
5、《国家主义及多元文化主义》,载于《国家文化的理念》,吉隆坡:马来西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87年。
6、《郭全强言论集》,董总,2007年。
7、《国家文化备忘录特辑》,吉隆坡:马来西亚15华团领导机构联合出版,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