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枪击案,再度引发大众对枪枝管制的检讨。枪枝管制的争议存在已久,至今仍无法解决。枪协还说要派驻武警到学校镇守,到时学校圣地变成杀戮战场,真是无比热闹。
谈到如何预防人心内潜藏的精神因子爆发,那是连心理学家至今都摸不清的问题。《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一本供给职业精神病学家作指导用途的“圣经”。截至最新的版本,专家们已经“发现”了300多种的精神疾病,对其中大大小小的精神病症之定义也随著时代转变不时更动。其中不乏一些具争议的例子,如同性恋在上世纪也曾被视为是一种精神疾病,后来才被剔除。
所以说,在这一门行业里,病理诊断不仅仰赖于学者们长期不懈研究的理论,更多的是实际应用上,医生对病人主观的分析判断。因此,当不同的医生解读出不同的报告,那一点也不奇怪。社会大环境发展迅速,导致人类心理逐渐崩坏,仅靠心理学界现今所拥有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这一情况。要解决精神病患者与大众不安的冲突,法律的管制,仍然是当务之急。
还记得以前网络暴红过一个关于“巴士阿叔”事件的短片,里面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你有压力,我有压力”成为香港民众的茶余话题。精神压力的问题太普遍,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精神异常如是,仅有大小轻重之别。看看有些父母官吵著要自残跳河,就明白了。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冲突,但大部分人都能和平共处,全因我们从小就学习的“社会本能”——多余的情绪、欲望都应该加以适当的压抑。一般人很自然的吸收这些社会规范,了解到很多时候不是你想做的事就一定可以做。而问题往往出在那些“自我”不完整的人,他们通常缺乏自信、自我约束能力,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中特别阴暗的时候。当无助的双手伸出去,却得不到关心和关注,仿佛全世界都遗弃了这一个人。他可能就会以这双手,将一切毁灭,将身边所有的东西,都狠狠地践踏在地。因此,在决定开枪与不开枪之前,有一股不知名的力量在支撑信念;在踏足天堂和地狱之间,最终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关键似乎取决于一个人心理上的“断裂点”(snapping point)。换句话说,找出导致这些人连命都不要去伤害他人的心理与环境因素,对这课题本身,同样具有其重要性。
还有多少人要牺牲,怎样才能改变事物的体制?当时钟又转了一圈,打响,似乎在提醒什么。醍醐灌顶,那一个个可爱的孩童被夺去了生命,但愿他们走得有意义,让那些大人知道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至少要做些什么。在远方的我们不会为这事没有发生在我们国度而感到庆幸,相信很多人同样切切实实感受到无辜性命丧失的那种痛,衷心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