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个活体,随时间呼应周遭事物演化而改变。处方式语言学(Prescriptive Linguistics)和描述性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是西方语言学的两种取向。
处方式语言学假定标准语言的存在;是故,某些用法被归类为正确而某些则是错误。描述性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都在不停地演化,随著时间、文明演进及文化互动,不断出现新的用法和词汇。
2020年3月始于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在大家忙著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疫情的同时,亦促使“世界通用语”英文添加了一些有趣及发人深思的词汇。虽然其中一些新词汇还不能收录在英文权威字典内,然而近两年来它们却在网上广泛应用及流传。
目前有关新冠疫情耳熟能详的词汇计有:口罩(Face Mask)、隔离(Quarantine)、社交距离 (Social Distancing)、聚合酶连锁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超级传播者(Super Spreader)、个人保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疑似病患(Person under Investigation,PUI)、无症状(Asymptomatic)、拉平曲线(Flattening the curve,致力降低疫情传播的公卫策略)、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病患群(Cluster)、口头询问及体温检测(Screening)、居家隔离(Shelter in Place)、供氧机(Ventilator)、动物传人的(Zoonotic)、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击手肘/拳头见面动作(Elbow Bump/Fist Bump)、自我隔离(Self-isolation/Self-quarantine)等不胜枚举。
首先,大写的COVID在美式英语较常用;而英国则对小写的Covid情有独钟。在美国及澳洲,人民称新冠为Rona(Coronavirus的简写),也有人在Rona前加上尊称,如Ms/Mr Rona等。实际上,疫情衍生出来的词汇也存在地域化现象,如英国广泛使用Self-isolation来指“自我隔离”,而美国则偏爱Self-quarantine。
新词汇的形成
因对疫情的恐慌造成的失眠,由Coronavirus和Insomnia结合成Coronasomnia一字;Zumping 则是在疫情期间使用Zoom视讯媒体甩掉(Dumping)爱人的复合名词。由于无时无刻戴口罩在脸上引发的粉刺称Maskne(Mask加Acne)。疫情间无法出门宅在家狂喝鸡尾酒称Quarantini (Quarantine 结合Martini酒);Covidiot则是挖苦那些罔顾公共防疫安全在外示威游荡的人。Doomscrolling/Doomsurfing则是在个人手机上爬文,阅读令人惊悚的疫情报道新闻。另外,Hamsterkauf(恐慌抢购,Panic Buying)则源自德文。
持续延烧的疫情,在夺取宝贵生命之馀,也引起心理恐慌与失落;它更进一步造成失业潮、经济衰退及通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每一个事件的爆发也都带来了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比如新词汇的形成,新冠疫情在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的演进中,便产生出记录时代的重要意义及教育价值。
新词汇的形成与应用,也为这“出门戴口罩,回家撒酒精”的时代,提供了一些呼吸困难之馀的舒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