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50,我才当上华文独立中学校长。在我狭小办公室书架上躺著一本尘封的文言版《群书治要》,那也是我首次接触到这本唐朝治国修身的巨著。惜当时百年校庆公务繁忙,只能偶尔抽空翻看,也无法专心研读。
2017年我从独中卸下职守,次年北上到董总任职。因而得以在新纪元大学学院的陈六使图书馆,分段借出平装版的《群书治要》共二十馀册。每天午餐个人时段抽空细读,在一个月内读毕全书。
《群书治要》博大而精深,它辑录前人著述,以讨论政术,提供在上位者治国管理的精要,见证大唐盛世300年。为开启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下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编撰《群书治要》一书。
它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精华,按照经、史、子分门别类编撰而成。后因唐末战乱及当时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曾在中国失传千馀年。所幸这本书在唐朝时被东瀛遣唐特使带回日本,后被奉为治国圭臬,辗转千馀年再传回中国,得以重归故土怀抱。
《群书治要》基本上是一本藉古鉴今的治国宝典及个人修身指南,它也是一本保存诸多失传文献的重要文集。它的编写格式有一个定式:首先描述古代的政治、治国、战争事件或摘录某大家谈治理的言论,之后在结尾评注并劝诫读者以此作为前车之鉴。
虽然不能悉数记得所有曾过目的章节,但《群书治要》中有几则摘录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如任人宁选 “有德无才” ,不可取 “有才无德”, 指的是用人宁愿选择道德高尚但才干欠佳的人,而不用有高才却道德低落的人;“得人心得天下”,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臣服,就能掌握管理国家大权;国家施政不可“与民争利”(执政者不可仰赖权势与人民争夺利益);“小人致乱而恶人之非己,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怨人之贼己”(小人自己原本就极其昏乱,却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怨恨别人指出自己的罪恶);“若君正于上,则吏不敢邪于下,吏正于下,则民不敢僻于野”(倘若国君行为正直得当,官吏就不敢对下妄为;官吏行为正当,人民就不会不讲理,失礼仪)。
纵然时空不同、科技日新月异,人之通性却不曾改变。管理者不必是圣人,但也不该用错人造成深远的伤害。放眼四顾,上述所记现象在世界各地日日上演。他们的结果会如何,这本旷世奇书早在几千年前已交代得极清楚,何须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