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我来到了柬埔寨偏乡一所中小学任教英文。我的学生当中,很多是华人后裔,纵然他们不太会说中文,却是华人子弟。尤其校内众多看起来像柬埔寨人的学生,却会说流利的潮州方言,让人大跌眼镜。
第一天上课,是2月中干季的某一天。那天天气闷热,约莫是摄氏36度以上。我汗如雨下,手臂上都是一颗颗偌大的汗珠,好不难受。学生见到我比较白皙的皮肤——因新冠疫情在台湾待了三年——都好奇地打量著我,或许心里正想著:果然不是当地人!
六年级是第一堂课。
说是六年级12岁学生,其实很多是超龄生:他们介于12到15岁之间。身心的成熟度当然就不一,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这种年龄有异的学生集中在一班,最好的教学对策就是因材施教,个别教导;否则,恐有顾此失彼之憾,两边都缺乏成效。
说白了,我为部分较弱生的附加说明,对学习较强的学生无疑会是耗时的教学。幸好,学生们都能体谅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学习的当儿保持安静,让较弱生的学习得以延续。
过后,我偷偷问那些学习进度领先的学生,为何没有觉得浪费时间而不快?他们回说:没问题呀!多听几遍就当复习,增加印象,不是更好吗?诚然,在这个偏乡,除了学校课堂外,能使用英文的机会不多。网际网络固然是一个学习英文的免费管道,若没有专人的引航、指导及筛选,不见得就能成功学习到其中精髓。
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由于心智能力所限,往往事倍功半或无法吸收。外加不同学生学习强弱的既存因素,更非一个简单任务。
就拿写作来说,未经指导,要写一篇有逻辑的议论文或说理文,也就是具备论点、论据及论证的文章,就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论点以让读者信服,更何况这类文章还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形式。因此,我在说明时把它比喻为鱼头、鱼身及鱼尾,教导他们需先依据材料确立自己的中心论点,再据此进行论述、发表意见和提出主张,最终总结自己的论证或看法。也就是好比一尾鱼,有鱼头(中心论点)、鱼身(按照逻辑去论证)及鱼尾(总结自己的论证观点),缺一不可。
其实,只要学生有正面的学习动机与心态,虽历经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过程(指从母语开始至习得第二语言为止,其间所经历一系列过渡“阶段”所产生的“语言”),基本上各种学习内外障碍都能在学习过程中逐一克服,并逐渐趋近习得成功。
在此不妨举个例子:我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告诉我,虽然家里无人通晓英文,但他6岁的时候,就主动和弟弟应用在网上学习到的英文句型互相交谈。目前,他在班上的英文成绩及交谈能力颇令人满意。正验证了兴趣与动机才是学习成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