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要是想看到绿油油的田野确实艰难。许多人留恋著乡下的风情,无奈城市的空气严重污染,眼前总是灰濛濛的一片。因此,近年来在水泥森林里头兴起了一股耕种的热潮,这概念称为“城市耕种”。城市耕种的概念广泛,像屋顶耕种、社区田园及自种自食的盆栽蔬菜等。这股热潮,除了让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享有绿色家园,也加强环境保育及粮食危机意识。
这股热潮与联合国在2015年发表的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lds)下目标2相辅相成。目标2的方向为消除贫困,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并且保护地球及其自然资源等。
联合国统计在2025年,全球人口将增至80.12亿,其中95%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身为发展中国家的马来西亚,城市人口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大马2010年的人口数据显示,城市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62%提高至2010年的71%。这也应验了联合国的预测。随著人口激增,人们的粮食需求也剧增。因此,我国必须为人口增加而提供足够的食粮,平衡供需做出适当的政策。
城市耕种概念是解决方法之一。城市耕种不但可以确保足够的粮食供应,也可以减少城市贫穷和提高市井小民的生活素质。我国对于类似屋顶耕种和自种自食的盆栽蔬菜等的城市耕种概念还是很新。城市地区住宅没有宽敞的后院或空间种植蔬菜,加上市区土地的优先永远是房屋和工业发展,寸土寸金的土地,让农耕无法在市区里实现。然而,河床耕种这个概念,也许能够帮助解决缺乏农耕地的问题。
河床耕种概念
在有限的农耕地环境下,尼泊尔开始了河床耕种的概念。这不仅帮助了没有农耕地的尼泊尔人拥有田地耕种,同时还可以补助家庭收入。这项由瑞士援助机构Helvetas推动的项目,在2008年更获得世界银行的拨款,扩大参与的地区,成功提升40%的家庭收入。
在市区里头面对著有限农耕土地的困境下,或许河床耕种的概念可在我国市区施行。虽然我国河畔的土地是保留地,但根据1965年国家土地法令,河畔的土地是可被允许动用,只要不涉及建设建筑物。其实,在全国各地,包括在巴生谷一带,都不难发现一些居住在河畔的居民,利用河边土地耕种蔬菜水果,甚至饲养家禽。透过河床耕种的概念,居住在城市的市民无需寻找农耕地或到郊区即可耕种。此外,这也减轻城市贫穷和平衡粮食供需,是个能兼顾粮食危机及保护河流和美化河畔为田园的两全方案。
若好好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或许粮食供应的政策上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开发农耕地和注入大量的资金。小规模的农耕也可以为粮食和环境生态做出贡献。河床耕种的概念可成为城市里的绿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