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基金主要款项是在2007年至2010年的3年多期间筹获,一开始也呼吁私人界或州政府献地,无望后即积极物色适合的店屋或地段多达数十处,还与教总商洽购买教总大厦不果,最终于2011年中决定购买吉隆坡马哈拉惹里拉路(Jalan Maharajalela)一座5层楼高的旧建筑物,因坐落首都传统华人文化中心纽带,交通方便,还算是理想地点。呈会员大会及贸工部批准,成交手续等又历时半年。2011年下半年以降,同仁开始讨论建设构思、规划方案、设计概念、成立建委会及技术小组、反复开会俾在各层次达致共识,一直到最终向市政局呈图、招标面试、正式动工,种种繁琐程序,耗时虽久,却是必要的。建委会及技术小组的原则是,设计讲求实用及环保,装修遵守程序及透明化。装修工程由张集强团队和技术小组(成员有著名发展商廖应良、有多年督工经验的陈松青、资深估价师谢锦有董事、资深工程师骆清忠董事,以及董事会代表李亚遨)负责督导。
硬体装修工程预料在今年7月尾竣工,紧接著就是软体建设,那是另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林连玉形与神的显现就靠它了。所幸有展示内容小组持续在处理资料和布展的相关工作。
从林连玉墓园到林连玉纪念馆,可看到一点一滴、集腋成裘的过程。在纪念馆落成之前,人们已通过公祭、出版、讲座、活动等,尤其是群众性的筹款活动,认识到林连玉及其事迹。日后纪念馆能发挥的功能更大。林连玉纪念馆建委徐威雄博士说:“一般上学者用‘保存记忆’与‘发扬传译’来概括纪念馆的主要功能”;“试著把这两者功能引伸为六大义,即:纪念、备忘、存档、教育、地志、精神。前三者是‘智以藏往’的机能,后三者则偏向‘神以知来’的使命。”他认为人需要回忆来寻找自我,也需要精神来引导未来,林连玉纪念馆经营得当,便会是这样一种“述往思来的庄穆殿堂”。
从墓园到纪念馆,无非是要奠立一个弘扬林连玉精神的更好基地,扎建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文化的长久纪念地,打造一个社区与跨族群公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
(下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