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民间信仰是一项文化遗产,包含过去历史中,人类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命运搏斗的故事。面对著那不可知的前途与未来,民间信仰成了他们依附其精神感情之所在,是一个心路历程。我们必须深入地体会,这个民族在生活中艰辛奋斗时那一段血泪的经历与坚毅的精神。
民间信仰的意义至少可以分为几个向度来讨论:
一,民间信仰的拜神观念多数著重个人的利益,这与宗教的博爱和自我牺牲的观念不同。二,民间信仰里的灵魂崇拜,是一种对不平凡的死者(如英雄)亡灵之敬畏而起。三,民间信仰里存有大量的原始咒术行为或称所谓物神崇拜。
四,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的5个层面:1.民间信仰没有创教人;2.民间信仰没有一部完备的经典;3.民间信仰没清楚的教义;4.民间信仰没有向外发展的动力,反而世界性的宗教(如基督教)都有宣教(Mission)的催迫力,甚至因宣教视死如归的。5.民间信仰对神明的观念很笼统,同时也没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
五,民间信仰也不是全然的迷信,而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对象。它保存文化的传统及执拗不变的精神。“雕梁画栋,风杨的檐翅式交界古幽情,神像总是穿著古代的衣冠而不会是西装;拿著的永远是七星宝剑或大刀,而不是机关枪。”
八度空间电视台播放的《西游记》,可让我们尝试去了解华人民间信仰的内涵还是一个雏型的概念。
吴承恩这部《西游记》,一向被认为是掇拾神话敷演各种取经故事而成。贯串全书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作者仅是借用了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及取经故事的骨架,故事又往往会被人心释道的哲理来穿凿解释,治佛的以之言佛,学道的以之言道,各取所需;由是,遂不能得其真意是也。因此,基于这个理由,这篇文字就试从《西游记》看看民间信仰的内涵:
对于唐僧一行人来说,妖魔是他们取经路上一个重要障碍,他们必须渡过众多劫数,扫除妖魔。问题在于唐僧等人所遇之妖魔,乃是定数;例如悟空曾经指责弥勒笑和尚家法松弛,弥勒竟回答说:“你师徒们魔障未完,故百灵下界,应该受难。”
在西游记中,凡是走下凡间作恶的妖魔都和天上的神佛有关系。例如:在观音的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修成手段,竟以吃童男童女为乐(第四十九回);朱紫国行恶玷污皇后的乃是观音跨下的金毛狮(第七十一回);那走下凡间,降临比丘国,煽惑国王以千馀小儿的心肝为药引,为害至大的鹿儿,乃是寿星所有(第七十八回)。而身为至尊的玉帝却是赏罚不公,没有法制,全凭一己所好行事,加上惧贤者的心理,弄得三清世界也不清净。
天庭不再是清平和乐,而神灵也不再是大公无私、威风凛凛的,所以在《西游记》,你看到的是:神就是妖,妖也是神,神鬼混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西游记》中也反映了人对世间邪恶的看法。一切的邪恶必有其因,而每一个事件的结束,都必须借助神佛的力量,它可以是来自孙悟空,也可以是来自“天庭”,人是无助的受害者。这一切只为了唐僧等人必须取经之故。这真是“冤孽”!
《西游记》反映了一种混淆、模糊的神观,因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支配整个神观。华人民间信仰的“神”,失去作为“神”的那一份“超越性”。混淆和模糊的神观,也引致鬼神之间道德上的矛盾,他们混乱善恶标准,以私利为出发点,因此可随时变更道德原则,使之模棱两可,无可适从。究竟这是鬼还是神呢?公义的神是如此的吗?神不是绝对道德标准的吗?《西游记》里的神祇和人类的关系,也是一种彼此利用的关系,功利非常,简直失去了人伦之间那种正常的信任,欣赏的美德。没有“利他”和“舍己”的高尚道德情操,没有互助和对人本身的尊重。
华人民间信仰显然是原始宗教与儒、道、佛三教的混合主义,由于人重视现世的祈安求福,因此信仰态度变得相当放任,只要被宣传为“灵验”者,不管其神格如何,什么鬼神就都可膜拜。这种作风一定使神人关系本末颠倒,走向迷信行径。
一般民间的惧鬼心理甚强,又信命运天定,因此遇上不如意事情,惟有委身于命运或求助于神灵。民间信仰固然有安定民心的功能,但是那些影响心灵自由的命运观与惧鬼作祟心理,则实在是有商榷必要的,而《西游记》在某个层面上,可说是上述所论的写照。
明白齐天大圣孙悟空为何深入民间了?
文:杨直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