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湾“MeToo”事件正燃烧著,霸占了各个社交媒体,吃瓜的群众像是追看连续剧,不停的刷屏。我相信很多人更在意哪个名人翻车了,或者“自家”的名人守住了。无论如何,“MeToo”运动是一波性平运动的展现,让被性侵者有发声的平台。
身为老师的我,如果在班上提及这个新闻,小学生们怎么听得懂呢?更不用说知道那些台湾的“老艺人”,毕竟不同时代。因此,我只能跟他们谈谈如何保护自己——勇敢说“不”或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定位。
我关注“MeToo”事件是在爆发“宥胜事件”之前,那时身边的人还不是很知道台湾掀起这波运动。自从台湾娱乐圈大地震后,人口纷纷谈论。
我想起,小时候乃至大学时期,我都有在观看台湾综艺节目。每每看见那些谐星讲黄色笑话或做出很猥亵的举动时,我都会想:他们私底下是不是都是这样的?难道娱乐圈都是相亲相爱那么和谐吗?
虽然“MeToo”事件让我看见了结果,但我并不惊讶。在步入社会后,我已了解到,性侵事件是一直存在的,而且不仅仅是某个领域,不论是职场、家庭、宗教场所。受害者只是把声音吞进身体,无声炸裂。
当然,受害者是弱势,不分性别;加害者往往是高墙,或有社会地位,或有阶级地位,或有家庭地位。很多人会提出,为什么受害者当时不直接说出来,或是提告对方?为什么要过了那么久才提出?是不是想要蹭热度呢?这些问题也曾让我思考很久,毕竟我身边没有受害者,我无法得知他们的想法。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仔细想一想,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说出口?
尤其加害者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受害者的精神状态是否承受这巨大的压力?他们会担心自己说的话会不会被采信、自己是不是也有错,是不是做了什么,让别人以为可以对自己进行亲密的举动。
受害者压力
社会的眼光与受害者自身的压抑,就会让整件事很轻盈地埋进了时间的沙里。再者,要知道,这种性侵行为通常发生在两个人相处的空间,如果没有证据或监视器拍下的情况下,这样不就出现了争议空间吗?受害者也得承受“无法举出证据”的压力,深怕自己不但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还遭受指责“会错意”或“小题大做”。更甚者,会被加害者提告。
“MeToo”运动是一个挖土机,把那一幕幕的场景挖出来,摊在阳光下晒一晒。
当我关注炎亚纶事件时,加害者闯进受害者记者会,打断受害者,抢走焦点。这不就很戏剧化吗?之后,就有人爆料受害者的私德行为很糟糕,风向转向了维护加害者。我非常同意网友的观点——私德和性侵事件是分开的。这样是以人的私德去评论某个人会不会遭受伤害,好像说谎的人不会被人骗钱。
这场“MeToo”运动无疑将许多名人的光环击碎,所谓的有地位人士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行使“恶”的可能。我当然也有想过“MeToo”运动可能带来的弊端,就是有人假借“MeToo”的名义,企图搞臭别人。我不反对被指名者报警彻查,但我也不觉得因为害怕被滥用,而要禁止“MeToo”。
即使社会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美好,自己也可以尽量当个不伤害他人的人,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阴影。重新揭开自己的阴影需要勇气,认错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