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可发现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首先欧洲率先成为世界生产基地,但耗能源与人力的生产方式也带来污染环境问题。其后欧洲人把高污染、高耗能源及劳力密集的生产模式移植到美国,美国大赚世界的钱之后也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然后将原有的生产模式转移到日本,当日本遇到经济转型的需要,再把对环境有破坏性及劳力密集的产业移植到亚洲四小龙,然后四小龙又传送到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泰国。
如今中国大陆也因产业转型而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越南、柬埔寨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相信再过一二十年,当人力成本、能源成本上涨之后,以及人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之后,这一类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又再寻找下一个移居地。人口密集、土地便宜、能力供应问题解决后的非洲大陆、印度、孟加拉国或巴基斯坦很可能是下一站。
传统产业出走就必须有可发展的新经济、可替代的新产业的出现,国家才有再度起飞的动力。欧洲和美国发展了高科技,大赚研发与品牌的利润。香港和新加坡转型为服务经济与金融中心,韩国把握了电子、影视及旅游产业。中国方面,互联网带动下的新兴产业成为下一个著力点。我们要思的是,国家经济发展要朝哪个方向走?
我国自八十年代至今仍然摆脱不了高度依赖劳力的生产模式,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远远不如预期。要让国家经济二度起飞,著力点在何处政府理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国家的收入高度仰赖原油和棕油这些原产品和物资,政府在产业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以及产业生态的养成等方面的努力似乎不怎么用功。
马哈迪掌政时代曾提出2020宏愿迈向先进国的伟大目标。高科技多媒体走廊的计划最终因忽视高科技产业生态的养成而失败。阿都拉任相期间,在方向上有往农业发展的倾向,但实践力度不够,农业仍未大放异彩。历经纳吉、马哈迪、慕尤丁、沙比里等四任首相,国家经济竞争力并无显著改善的迹象,先进国家的产业、官方和学术界合作的产官学整合的成功经济并没有被移植进来。企业主只能靠自己摸索求生存。举例而言,手套业和口罩业因新冠疫情的爆发而火爆成长,在疫情减缓时期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如果政府和学界在研究相关产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为业界做投资前提供咨询,就不致于掉入恶性竞争的泥沼。
在高科技产业竞争不过先进国家,或许只能在原产品上动脑筋,农业或是下一个比较有利的著力点。利用大面积待开发的森林地创造农业的附加价值,除了达到粮食的自给自足的目标之外,亦有助降低对制造业的依赖。把科研导向与农业发展有关的方向,可提升粮食产出量稳定民生必须物质的价格。
农业的潜能一直被政府所忽视,这是决策者缺乏战略思维急功近利短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