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最早见于中国商代甲骨文,以三划表示“云气”,上下两横较长,中间一横较短,与“三”字甲骨文三横等长略为有别。到了春秋时期,为了与“三”字有明显区别,人们将“气”字上部一横弯曲。到了战国时期再将下部一横弯曲,形成了类似现在“简笔字”的“气”字。所以严格说起来,“气”字才是其真正原始雏形,而非内含“米”字、我们称之为“繁体”的“气”字。
从早期科学角度来看,气的本义是指自然界均匀扩散的物质,或食物消化后于肠胃所产生的气体,而后引申为人体内原始的气态精华与无法触摸的能量,是一种没有一定形状、体积,却能自由散布在人体内的东西。中国传统医学于“气”是泛指能使人体器官产生其机能变化的基本动力,如:血气、气虚、痰气、湿气等。加强其气的功力训练,我们称之为“气功”。当一个人的生命终结时,我们说这人“断气了”。
在大自然,人们用气候、气温、气象等名词来形容自然界的寒、暧、阴、晴、云、雨、雪、霜等现象。农民则以“节气”作为农业作息,以及进行文化风俗的时间为参考依据。中国的农业历法是以阴历及阳历(尤其是节气)的结合而得,数千年来,大自然的潮起潮落、月之阴晴圆缺、季节的划分等农历都显得非常准确,是华夏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华医药在抽像的“气”之论述,与西方医学理念上存有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存在何者对与错的问题。
在人的精神状态与情绪上,我们有气概、气节、气魄、气馁、气盛等的分类,虽抽像却十分简单传神有意境。在环境与景象方面,我们有气氛、气派、气韵、气息、气场、景气等名词来分类表达之。在我们五官,尤其是鼻子所能实际感觉得出的,我们有气味、香气、臭气、口气等分辨之。
所以,西方人不太用的抽像意识“气”,在东方社会却是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崇尚一些历史上的烈士豪杰,无不以“气”作为标杆来衡量他们。如颜真卿、岳飞、文天祥、及后期的谭嗣同、林觉民等人,莫不给人“大气禀然”的感觉。这种正义之气,足以慑服人们对英雄人物倍加崇敬。
文天祥的正气歌有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说的是: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的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形体。在下我们称之为山川河岳,在上则是日月星辰。在人间,它被称为浩然之气,充满在天地和寰宇之中。清明太平之时,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被历史一一的记载著。文天祥被蒙古军俘虏囚禁,他在牢里写的正气歌一一描述了他在牢房中所承受的七种恶气为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虽是辛苦难熬,却也敌不过他的禀然正气~ 邪气与正气之争,至此即见真章。
然有趣的是,“气”在中文与英文有著相同的解释,那就是“脾气”。中国人认为情绪都是由其他内脏所驾驭,而思虑则是被脾脏所主宰。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怒气就直接展现出来了。英语对这现象称之为“Vent someone's Spleen”(让脾脏的气发泄出来)。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情绪管理将会陷入最低点,往往会因而作出非理性的错误决定。我很佩服当下政坛人士们,在政治利益之驾驭下,许多政客不论如何在会议厅里大发脾气针锋相对,一旦在政治利益前提下,仍可“大益灭气”,没了脾气握手言和。
结果换来的,则是人民无奈的“气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