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相慕尤丁在失去多数支持的前提之下,召开记者会向反对党伸出求救之手,试图想要用“民主改革”的方案去吸引更多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样,现任首相依斯迈沙比里在召开新季国会会议之前,也公布政府将会落实7项国会与行政改革,以争取朝野支持。
两任首相提出改革献议的大前提,是因为需要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希望通过此举动拉拢更多反对党的支持,尤其是接下来可能面对著的信任动议,以及2022年的财政预算案。两任首相提出的改革献议内容都差不多,唯一差别是慕尤丁提出的是所有国会议员享有同等的政府拨款,而沙比里则是以国复会纳入在野党成员。
沙比里与慕尤丁的方案有别,主要是,若反对党拥有与执政党同样的资源之下,更加容易在自己的选区进行选民服务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为了让民众有意识的区别朝野政党的差别性,选区拨款是其中的标准,当然这也会造成在大选之后,政治人物为了得到更多的拨款也选择跳槽到执政党。
这一年内朝野政党都提出很多改革的想法,特别是进入沙比里时代;反跳槽法或是选举罢免法也成为朝野政党以及民间组织讨论的公共议题。但是无论改革方案如何的前卫或是进步,有个环节是被忽视的;就是一般民众如何看待“改革”这回事。
根据近期IIham Centre所做的民调显示,马来社会虽然可以接受政治改革课题但是他们更关注的是生计问题;有几项数据可作为参考:65%的马来人认为若有地方选举,在城市地区会败给非马来人、53%反对首相任期限定在2届、57%反对将选民年龄从21岁将至18岁等等。马来穆斯林朋友更注重的课题,经济与教育、施政、国会事务、司法和其他等等。
改革作为一个国家与社会重要的基础,任何制度的改革影响不仅仅是在目前看到的层面,反而是未来的10至20年;1970年推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一个案例。当政府推出的任何改革方案,除了要得到朝野政党的协议与认同之外,需要有效的宣导以及向民众解说改革方案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利与弊,才能让整个改革方案从上至下顺利进行与延伸。
改革方案变四不像
以马来西亚目前的历史脉络观察,过去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政党政治博弈之下而诞生;从菁英分子直接灌输至民众的日常生活,而民众只能够麻木的接受与服从。在任何改革的方案中,民众的参与度几乎是零,更多的是政治人物在利益上的交换与妥协让改革方案变成四不像。
任何利益团体,公民团体以及朝野政党要推动任何的改革,除了需要说服民意代表之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民众的需求,向民众解说改革方案情况,花更多的时间与力气去达到从上至下的改革共识;这才能让改革方案继续运作并且不断配合时代的变迁进行讨论。
毕竟,任何的改革并非依靠单一法案就能完成,反而是需要不同方案与配套相扣互相制衡与平衡各单位的势力;而这些方案的产生更需要漫长与多方面的对话才能达成上至下的大多数的共识。快速及不成熟的改革,或许能解决目前的政治危机,但是对长远而言就会成为政治包袱,甚至需要面对一定政治风险随时都可能被执政党推翻,对民众而言只不过是政治游戏而已。
当政府有意推动更多的改革方案时,朝野政党应该注重在于如何与民众双向式的讨论以达成更多方面的共识,让民主改革能够有永续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