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吉隆坡20蓝图峰会(KL20)提出了通过4大领域(能源和绿色科技,制造业和自动化,农业科技和伊斯兰金融)让更多外国企业投资在马来西亚。科艺部长郑立慷也推出“我的初创平台MYStartup”提供初创公司或是投资者利用此平台询问在马投资或是公务详情。此外,公务员退休基金局也成立5亿令吉的初创公司基金,而被誉为“随身碟之父”的群联电子(Phison)创始人潘健成,也宣布会在马来西亚投资1亿令吉以及价值10亿的令吉的技术转移。
不过,潘健成在出席KL20大会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这也能稍微的反应外资在选择投资大马时的顾虑。政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在面对科技产业的发展时,公务体系或是政治人物是否准备好“新生态”的出现。公务体系如何去迎接科技的来临,各个部门是否准备利用科技协助科技行业的推动,以目前的法律而言,政府是否准备好做出修改或增加新的条文促进新产业能够在马来西亚发展。在美国,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晶片与科学法案”不仅提出拨款刺激美国的晶片制造,同时也投资相关的研发。
此外,政府应该如何支持新创创品,在提出拨款之馀,公务机关是否会支持马来西亚新创的产品,这些产品不只是外销的国外,反而是在本地市场是否能够有效果说服更多购买者的信心。
从转型到升级
大马政府逐步转型的同时,对科技行业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升级,让商品能够跨出去国门寻找更多的商机。一旦科技转型成效,接下来的挑战将是如何进行科技升级。在吸引外国企业来本地设厂,投资或是技术转移及交换的情况之下,我们必须思考大马是否有足够的人才,培训计划和发展空间,让马来西亚人能够趁科技这股风成为世界的骄傲?
当政府通过不同的政府单位说服外资来大马设厂或是投资,但在整个产业链中都需要依靠外国的专业人士来完成所有的科技技术,不仅仅没有让本地人才发挥功能,可能让马来西亚在全球产业链中失去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政府应该考虑如何整合相关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与不同的投资方协调与沟通,如何让本地的人才能够在外企公司发挥专长。此外,政府要逐步的从低端技术转为中段及高端技术(技术升级)。在吸引外资的加入后,政府要成为桥梁让外资及本地企业能够互相配合与合作,让各方都能够在技术或是人力上能够形成1+1大于2的优势。这种政府介入和协助的模式有助于大马培训本土科技人才,也能提高国家在全球科技市场中的竞争力。
政府角色
美中竞争是否会让大马成为大赢家?除了是外围的因素加分之外,关键在于政府是否准备好让马来西亚融入更大的国际市场,无论是法律修改,人才培训,技术转移或是民间社会是否能够快速抓住这个机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沟通以及资源上是否已经准备好快速的转型,并且能够接受更多新的知识,技术和商业模式?我们是在美中晶片战中的得利者,也代表说在这场半导体产业链中,政府不能倾向哪个国家而且需要非常小心处理美中关系的平衡点。在欢庆马中50周年的同时,也要记得大马是美国晶片生产的重要基地,占了其晶片产量的23%。
总而言之,KL20峰会不是公布有多少的投资额或是什么对接窗口,而是在峰会之后政府要如何强化自己的优势,弥补缺点让外资能够安心在大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