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文章《破除误解:谁说至少得给TP3?》见报后,陆续收到一些反馈。据说……
“有新手老师给学生TP6,而被资深老师质疑:这么厉害教?”
“有家长因为孩子得不到TP6,愤而申请转学,让孩子进入据说比较容易得到高级别的学校去。”
“有副科老师给精英班学生TP3的级别,而被要求调高,理由是:精英班学生的级别太低,很难看。”
“有教精英班的老师因为给学生TP4,而被教普通班同样科目的同事要求调高‘级别’,要不然剩下的级别空间差距有限,不知道要把普通班学生放在什么位置。”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对于课堂评估,大家仍“适应不良”,还无法从沿用已久的常模参照,注重排名、比较的考试思维中跳脱出来,“文件归文件,实践归实践”。
有心想改变的老师会因为缺乏支持性的环境,所要求做的与理想不相符,而面对现实冲击(reality shock),产生期望落差,不由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教育的意义。至于尚未能接受改变,并不完全认同教改,希望能维持原状的老师,料想心理也不会好过,因为已经安分守己地走了这么多年,却被告知“此路已不通”,霎时间就像站到了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只觉得自己好像越来越不会当老师,充满无力感。
对教育信念的冲击
由此可见,教育改革当前,不管立场如何,所有教师都无可避免地面对职业认同感,还有教育信念的冲击。除了思想上的冲击,站在改革前方,作为连接教育目标与课堂实践的关键人物,教师所背负的责任与压力,远超想像。
若说改革必须得经历“阵痛期”,那就像负责生产的母亲一样,改革的“阵痛”主要由站在教育前线的教师来承受。教育能不能顺利完成转型,但看有没有办法齐心熬过“阵痛”,相信并坚持往并“不舒适”的方向走去。
这次的教育改革属于大破大立的艰难转身,不舒适感肯定比过去的改革都强烈,教师所面对的“阵痛”力度也是强大的,不能孤军作战,需要凝聚力量,组建在专业成长上共教、共学、共研、共创的团队,共谋发展,合力跨过。
这不止有助减少单打独斗的孤独感、失落感,减少过程中的迷茫与不确定性,增加坚持到底的信心,还能透过相融互补,协作互助、共享资源与实践性经验,反思对话,促进个人专业成长,让改革变得更有底气,更有力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赢局面。